大江東︱上海救治3例小患者均為輕症,“但不能掉以輕心”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2020年02月06日10:43  來源:全國黨媒
 
原標題:大江東︱上海救治3例小患者均為輕症,“但不能掉以輕心”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姜泓冰 2020-02-01)

“目前看,孩子的感染率明顯低於成人,而且多是輕症。”兒科醫院感染科主任曾玫教授說,全國確診患者9000余例,其中兒童患者20多例。聽到這樣的判斷,東姐為孩子們略感一絲寬慰。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科負壓病房。

剛剛,上海出現第3例確診患兒:10歲,來自武漢

1月31日凌晨,一名10歲男孩被送進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負壓隔離病房。

“這孩子是和父親一起從武漢到上海奉賢投奔親戚的,正在居家隔離期間,孩子出現了發熱症狀。”兒科醫院副院長翟曉文介紹,醫院接診后,很快啟動篩查檢測流程,今天上午,獲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報告。收治入院后,孩子體溫平穩,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並未加重。

這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收治的第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兒。作為上海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兒的定點醫院,這意味著,上海迄今發現的未成年新冠病毒感染者,僅有3例。

兒科醫院領導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兒救治醫護人員在接受採訪。 姜泓冰攝

首例確診患兒已病愈,尚未達到出院標准

7歲男孩七七(化名)是上海確診的首例新冠病毒感染患兒。發病前10天,他曾和父親一起去湖北,並在武漢逗留。返回上海后,先是七七的父親出現發熱伴咳嗽症狀,且反復發熱,服藥也未見好轉,最終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隔離治療至今。七七和母親均與父親有密切接觸,但母親截至目前無臨床症狀,七七則在隨后出現發熱,體溫高至38.3度。伴有輕度咳嗽、惡心。1月19日,七七在一家區級醫院確診,很快轉運到兒科醫院。經專家組評估,七七入院時屬於輕症,入院第二天即退燒,目前體溫已平穩11天,流涕、咳嗽等症狀均消失,精神飽滿,食欲也不錯。

住在七七隔壁病房的,是上海第二位患兒,10歲女孩仔仔(化名)。仔仔因為和從武漢返滬的姐姐密切接觸而被傳染。姐姐先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並確診,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救治,1月28日病愈出院。仔仔出現發熱症狀1天后,即到兒科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最高體溫38.4度,但無咳嗽、惡心、嘔吐等症狀,同樣屬於輕症,入院退燒后,精神很快恢復,住院7天裡體溫平穩。

醫護人員進入孩子病房前,一絲不苟地穿戴好全套防護服。

怎麼治愈?不過度用藥,密切觀察是最好的辦法

3個學齡患兒,目前全都體溫平穩。最早確診的七七,已基本病愈,只是幾天前的呼吸道標本病毒檢測依然是陽性,還未達到出院標准。曾玫主任說,這是呼吸道疾病恢復期無症狀排毒階段。

3例患兒是怎麼成功救治的?

曾玫說,雖然核酸陽性,但3個孩子入院時都沒有肺炎,處於疾病早期輕症階段。雖然新發傳染病來勢洶洶,大家都比較害怕,但該院感染科團隊經歷過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2009年流感大流行等考驗,在實踐中掌握了傳染性疾病規律,對治療呼吸道感染患兒很有信心。專家組醫療團隊先期做了詳細的診療方案論証,決定以對症治療為主,先給孩子口服藥物,同時密切觀察疾病進展,一旦感染症狀加重就調整方案。

“不過度檢查、過度治療。能口服藥物,就不靜脈用藥。”是曾玫團隊的治療原則。不過度治療,又能痊愈,要訣就是“密切觀察”。

在傳染科的負壓病房,“密切觀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裡的病房門窗緊閉,不能隨意進出。在未完全清楚新型病毒特性情況下,醫護人員接觸患兒和採集呼吸道標本必須做好防護。護士們一絲不苟穿上隔離服,每半小時去看孩子一眼,還要想方設法帶給孩子良好情緒,贏得信任。

醫護人員正在密切觀察。

心理關注是重要一環

“孩子可能是第一次離開家人,我們首先就要像媽媽一樣給他安慰。”曾玫說,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告訴他為什麼會發燒、為什麼要吃藥。

感染傳染科護士長夏愛梅也說,對於單獨住在隔離病房裡的孩子,值班護士就是護士媽媽、護士阿姨、護士姐姐,洗澡、換衣、買零食,樣樣都要操心。穿著隔離服不能密切接觸,孩子容易害怕,她們會在衣服上畫圖案、加貼紙,成為孩子眼裡好玩的“小白人”。有的患兒家裡人都在隔離觀察,孩子平時喜愛的玩具、用品等難以帶來,醫護人員就自己找來送進去。節日裡,醫院相關部門發了酸奶、餅干、蛋糕等加餐,護士們轉身送給了小朋友。

在兒科醫院,心理安慰工作佔了很大比例,一小部分是對患兒,更大部分是對家長。

1月31日上午,第3例確診患兒入院。感染傳染科護士長夏愛梅接受採訪時遲到了,因為家長不放心,需要反復溝通,安撫情緒。夏愛梅說,畢竟是新發傳染病,家長的恐懼可以理解。她和所有家長都加了微信,孩子有什麼需要,和爸爸媽媽說了,馬上就能解決﹔家長有什麼擔心,隨時能問。七七的爸爸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孩子也病了,沒有症狀的媽媽居家隔離,心理一度瀕臨崩潰。“請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會把孩子的病看好的!”成了醫護人員經常說的一句話。

兒科醫院專用隔離病房,幾道臨時護欄讓普通就診者不能靠近。 姜泓冰攝

嚴陣以待,已接診46例疑似病例

雖然確診的患兒隻有3名,但整個兒科醫院都嚴陣以待。作為定點醫院,疫情初起,兒科醫院傳染病樓就開辟出一層專用隔離病房,與其他區域嚴格區分,避免交叉傳染。

據院長黃國英介紹,兒科醫院迄今已接診46名有疑似症狀兒童,經過專家組初步甄別,其中23例收治入院,經過核酸檢測,排除16例,其中一些患兒轉入普通流感病房治療。目前,醫院仍對多例疑似病例進行嚴密觀察。與成年人一樣,疑似患兒最少要在醫院住3天,等到二次復核病毒核酸陰性才能離開。

前幾天,有個嬰兒呼吸道感染,因家中好幾個長輩均有類似症狀,外婆又剛從武漢回來,也在咳嗽發燒。曾玫高度警惕,很快就把孩子收進來。經檢測,孩子流感抗體檢測呈陽性,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呈陰性,兩次復核后,被排除了。

兒科醫院黨委書記徐虹說,醫院承接全國各地轉院而來的重症、大病患兒,春節期間ICU住得滿滿的。疫情初起,醫院做了全員動員和全員培訓,進入應急狀態。醫務人員紛紛在志願書上簽名,做好隨時投入抗擊疫情的准備。92名進修醫生也都沒有返鄉過年,留院待命。“我們要想到最壞的情況,做好最充足的准備,爭取最好的結果。”

醫院原想讓首批一線救治新冠感染的醫護人員換崗休息,但曾玫和夏愛梅都說,她們團隊已熟悉情況,和孩子建立了感情,想等孩子們恢復健康,“一起出院”。

如何預防孩子發生新發的冠狀病毒感染?

曾玫教授說,對於暫未研制出疫苗的新型傳染病,做好自身防護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冠狀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因此,通用的呼吸道感染的預防措施也可以預防新發的冠狀病毒感染——包括注意咳嗽等呼吸道禮儀﹔不要用不干淨的手觸摸鼻子、眼睛和口腔﹔不要密切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在疾病流行暴發期間去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盡可能戴口罩並加強手衛生﹔注意休息不要過於疲勞﹔經常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洗后擦干淨。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疑似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必須居家或住院隔離觀察或隔離治療,最大程度地減少繼發傳播給接觸者。爸爸媽媽不僅要監督小朋友做到,更應以身作則才能照顧好小朋友們。

除署名外,圖片均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提供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