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招待會現場。 陸雪苑攝
1月20日上午,2020年上海兩會最后一天,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政府記者招待會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上海市長應勇出席,回答記者提問。
按照上海的《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要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如何更好為全國改革開放大局服務,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跡?
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現場統計,市長應勇一共回答了14個問題,包括經濟發展、政府作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港新片區、垃圾分類、科創板、營商環境、一網通辦、進博會。
蘇州河、公共文化設施、一網統管等。
上海未來一年怎麼看?且看市長如何作答。
人民日報記者第一個舉手提問。 陸雪苑攝
GDP增長目標6%,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記者會上,人民日報記者第一個提問,在外部經濟形勢依舊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對今年上海的經濟增長是否仍然樂觀?上海市將採取哪些措施穩增長、穩預期?
作答時,應勇首先披露了一組數據。2019年,上海全市經濟總量增長了6%,結構持續優化,現代服務業佔總量比重達到了72.5%,戰略新興產業規上企業的產值比重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2.4%,地方財政收入總額7165億元,增長0.8%。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減稅降費總數超過了2022億。應勇詳細介紹了這2022億的構成,其中,由於企業所得稅改革減少了1138億收入﹔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和抵扣政策調整,減少了523億﹔降低社保費率,帶來收入減少320億﹔企業的經營性收費減少了41個億。
2019年,全市的工業投資增長了11.3%,連續21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
此外,應勇還提到,上海的財政收入結構很好。財政預算收入佔經濟總量的比重是全國最高的省區市之一﹔非稅收入佔比13.2%,在全國也是最低的之一。
應勇表示,2020年,上海GDP增長的預期目標,仍然是6%左右。2019年,上海市經濟總量已經超過3.8萬億,現在每增加1個百分點,相當於十年前的2.5個百分點、20年前的9個百分點。他對上海發展充滿信心。來自於黨中央堅強領導,來自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還來自於三大任務一大平台重大機遇和制度創新紅利,正在加速轉化﹔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加速形成,堅定發展信心,做到迎難而上。
政府過“緊日子”,省下的錢用於民生和發展
有記者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政府帶頭過“緊日子”,會不會讓民生保障支出也相應收緊,取消的預備經費會用在哪裡?
應勇表示,堅持以收定支的理念,政府要帶頭過緊日子不是權宜之計,必須長期堅持厲行節約,建設節約型政府。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財政收支要做到有保有壓,壓的是政府支出。在去年各部門一般經費減少10%的基礎上,今年要再壓減10%以上,部門的預備經費全部取消,還要優化支出結構,特別是專項經費的支出結構。
政府節約下的錢用到哪裡?應勇說,要保証兩個“隻增不減”:要確保用於社保、低保、醫保和教育等基本民生的支出隻增不減,今年對養老金、低保的待遇標准還將繼續有所提高﹔要確保用於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增強城市后勁的支出隻增不減。
應勇在回答記者提問。 陸雪苑攝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旦確診,將及時公布
應勇在回答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提問時,他表示,國內很多城市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對此,上海根據國家有關方面要求,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責成有關部門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治,目前加強了對一些可疑病例的甄別和篩選,對一些可疑病例人員,已經採取了防治措施﹔對一可疑病例的密切接觸人群也會加強防治觀察。上海市將進一步加強對公共衛生的重視,一旦上海發生確診病例,將依法依規及時向社會公布。
小菜籃裝的是大民生
有記者提問,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在民生保障方面,上海市民可以有一些怎樣的期待?
應勇表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有就業就有穩定的收入,“今年我們確定的新增就業崗位的目標與去年一樣,新增50萬個,實際工作中,要力爭完成的更好。對出現的零就業的家庭,要發現一戶援助一戶,確保動態清零。”
“還有物價,小菜籃裝的是大民生。”應勇說,物價不僅是經濟指標,更是重要的民生指標。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上海的主副食品供應是充足的、有保障的。去年以來,豬肉等食品價格上漲過快,上海也採取了有力措施,效果是明顯的。“我們要落實菜籃子的市長、區長負責制,切實保障城市主副食品供應量足價穩、優質安全、便利惠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這兩個‘切實保障’要抓好落實。”
應勇還提到,“老小舊遠”仍然是民生的重要著力點。這方面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重點講一下舊改,去年上海完成了二級成片以下舊裡55.3萬平方米、2.9萬戶的舊區改造,今年要完成55萬平方米、二級以下舊裡2.8萬戶的舊區改造。此外,還要大力推進舊住宅的綜合改造,要引導和支持高層建筑加裝電梯。”
應勇表示,對大大小小的民生實事,政府都要用心、用情、用力地去做,讓城市更有溫度,讓人民更加幸福。
招待會現場。 陸雪苑攝
2022年前,基本實現生活垃圾的“零填埋”
應勇在回答有關今年上海垃圾分類工作的提問時表示,去年,上海的垃圾分類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成效明顯,好於預期,全市基本形成了垃圾全程分類收運的體系,平均每天分出的可回收物增長了4.3倍,濕垃圾增長了88.8%,干垃圾減少了17.5%,有害垃圾增長了五倍以上,垃圾填埋率從41.4%下降到20%,對於這個成績,他再次表示,向全市人民致敬,為全市人民點贊。
今年,上海還要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堅持源頭減量,全程分類,末端處置能力和資源化利用能力大幅提升的總體思路。根據去年統計,在前端垃圾分類達標率上,現在機關和居民區的達標率要好於高校、醫院和酒店等單位。
接下來,上海還將繼續提升前端垃圾分類的達標率,加快垃圾收運和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的建設,末端加大垃圾處置設施的建設,提升功能化利用能力,爭取2022年前,基本實現生活垃圾的“零填埋”。
可以提供電子印章的,一律免交紙質材料
應勇在回答“一網通辦”在2020年是否有進一步突破和創新的舉措時表示,全面推進“一網通辦”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一項核心措施,也是政府服務群眾、服務企業的一個“金剛鑽”和“金招牌”。201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圍繞政務服務進一網、能通辦,提出了“雙減半雙一百”的工作目標,均實現超額完成。
應勇表示,2020年深入推進“一網通辦”,重點還是要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對業務部門的業務流程進行革命性再造,對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辦事流程進行系統性重構,要把各部門利益的單個事集成為為群眾、為企業服務的一件事。比如,這些年世行有一個考核指標——建筑施工許可,建筑施工許可涉及到政府的各個部門,分別有土地規劃、圖紙審核、環保綠化等眾多部門。但對企業而言,就是建筑施工許可這一件事。上海經過兩年多努力,對業務流程和辦事流程再造和重構,使這項世行評估指標大幅提升。
應勇提到,在深化數據的互聯和共享方面,今年提出了“三個應”:部門信息系統上雲的要應遷盡遷,部門的外網和內部信息系統要應並盡並,公共數據要應歸盡歸。為此,提了“兩個一律”的要求:凡是政府核發的材料,以及可以提供電子印章的企業和群眾,一律免交相關的紙質材料。同時,還要深化線上線下的融合,做強公民個人主頁和企業專屬網頁的功能,努力推動一網辦、一窗辦、一次辦。此外,還要努力做到逐步讓公民和企業到政府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記者會現場。 陸雪苑攝
蘇州河兩岸要成“生活秀帶”
有記者發問,蘇州河兩岸今年底要實現42公裡公共空間的貫通開放,這一目標能否按時實現,屆時將如何盡最大可能地留出公共活動空間以滿足市民親水的需求?
應勇表示,推動“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的貫通開放,實現還水於民,還岸線於民,還景觀於民,這是人民的呼聲,也是政府的願望。黃浦江45公裡公共岸線貫通以來,公共空間品質不斷提升,全市人民群眾反響熱烈。“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新年賀詞裡還專門提到,黃浦江兩岸物阜民豐、流光溢彩,這是對我們極大的褒獎和鞭策。”
應勇說,今年的重頭戲是實現從外白渡橋到外環線蘇州河42公裡公共岸線的基本貫通。這段岸線和黃浦江岸線有所不同,它貫穿市區,岸線沿線還有不少單位和小區,希望這項工作能夠得到社會和群眾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做好貫通工作,我們要統籌考慮蘇州河的防汛和航運等功能。政府既要打造更多的親水平台和空間,也要注重把蘇州河岸線與縱深更多的綠地、公園和文創園區等連接起來,希望能夠打造成一個集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和景觀空間於一體的“生活秀帶”。
希望有更多人到老建筑去“打卡”
應勇在回答有關公共文化設施、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問題時表示,文化是城市的軟實力,文化是無形的,需要有形的設施提供硬支撐。
近年來,上海建設了一批有標識度、影響力的高品質文化設施,相繼開工建設上海大歌劇院、世博文化公園、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等。這些公共文化設施建成后,將盡快向市民們開放。
應勇說,歷史風貌是一個城市獨特的印記,是城市的肌理。歷史老建筑,見証了城市歷史、鐫刻了城市記憶、延續了城市文脈,要倍加珍惜,加強保護。上海在加快舊區改造的同時,將中心城區730萬平方米的裡弄房屋保護下來,就是為了留住城市記憶﹔還對中心城區2800多處的老建筑設置了二維碼,掃一掃就能知道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應勇提議,希望有更多人到老建筑去“打卡”,認識和了解老建筑,也是對歷史風貌和城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