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區政協主席祝學軍建言:除了雷同的高樓,百年后的上海還能有另一個外灘嗎?

2020年01月19日14:04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1月19日電(記者 謝衛群) “建筑傳承歷史,更將指向未來。僅僅保留保護這些所剩不多的歷史建筑,顯然是不夠的。站在歷史的高度,我們應該嚴肅思考,上海通過建筑這一形式為后代留下什麼?”

在近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協第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大會發言上,市政協委員、閔行區政協主席祝學軍建言,期望經過新時代建筑設計革命,讓上海城鄉優秀建筑層出不窮,惠及后代子孫。

“建筑作為‘思想的容器’‘人類文化的紀念碑’,是傳承文化、記錄時代、展現風格的重要載體。”祝學軍說,放眼全球,但凡歷史文化名城,無不擁有可觀可賞可讀的建筑風貌。上海的外灘建筑群、鄔達克建筑、石庫門群落等歷史風貌建筑講述著上海迷人的城市風採。

近 40 年來,上海舊城改造、新城開發,帶來體量巨大的新建筑。“但無須諱言,風格獨特、內涵豐富、藝術價值高的新建筑並不多見,放眼可見多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形態單一的密集建筑群,基本統一樣式,一張圖紙快速復制。”祝學軍認為這種現象源於對建筑藝術價值的忽視、建筑設計審核依據的缺失和評審把關的缺位。而旨在對標卓越、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應當也完全可以繼承上海有個性、有品位、有流派的建筑風格。

為此,祝學軍建議——

樹立城鄉建筑風貌塑造與統籌的理念

新城開發、城市更新、微更新,都能根植建筑設計審美理念,重視建筑設計風貌的定位和整體把握,樹起“新海派”“新江南”建筑的風貌標杆,襯托上海的城市品質和韻味。

讓新建建筑,能傳承好中國傳統建筑一以貫之的典雅、柔和、深刻的內涵美,強調整體協調、尊重自然的意境美,又體現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精神美。

加強城市建筑風貌的審核管理

針對建筑外觀審核管理缺失或隨意性、差異性都比較大的現狀,制定建筑形態審核管理規范,建立評審機制,明確主管部門權責。從中體現出區域建筑風貌總體規劃確立“大風格”,土地出讓招標明確建筑風格“小呼應”,審批主管部門組建評審委員會“嚴管控”,把形態風貌作為公共建筑的審核基礎條件。

評審委員會可由審批主管部門和業界權威的建筑師、美術師、音樂家、工藝師組成,通過評審規則設計避免行政命令獨斷,讓建筑從源頭匯聚並展現多種藝術形態之美。

注重新時代優秀建筑的評選和保護

白玉蘭獎是上海建筑工程最高榮譽,但評選強調質量技術標准。在上海很有必要單獨設立建筑設計獎,並定期開展新時代“最美建筑”評選,樹立建筑藝術正面標杆,加強對優秀新建筑的宣傳和保護,傳播建筑審美理念,停止形態丑、壽命短、翻建多的資源浪費式和環境破壞型建筑行為,塑造功能適用、文化傳承、美感富集的新上海經典建筑風貌區,展現並延長建筑文明的生命力。

當建筑擁有藝術的靈魂,加上良好的質量和使用功能,才稱得上經典和不朽。

(責編:葛俊俊、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