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創新功能型平台建設 推動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

2020年01月09日18:14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醫療機器人是全球機器人和醫療器械領域的新興發展方向。我國《國家標准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 (2016-2020年)》《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重要文件均對醫療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做出了明確規劃與指導。而醫療機器人產業具有顯著的高技術、高門檻、高附加值特征,因此構建面向產業的公共性技術創新服務平台,是政府管理部門緩解初創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風險、促進區域醫療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抓手。

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閔行區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簽訂《合作建設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和產業化平台框架協議》,計劃3年內出資2.5億資助研究院建設,從而帶動區域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兩年來,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建設進展順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研究院已初步完成了精密機電系統研究中心、智能人機交互研究中心和影像導航介入研究中心等3個研究中心的建設﹔持續推進了校級智能制造公共平台、研究院微電子實驗室、校級醫療影像公共平台等3個平台建設,開展實驗室設計規劃及設備採購工作等﹔微納米機器人、康復及輔助機器人、生物光學、生物微電子等4個研究中心的建設也已正式啟動﹔同時,與仁濟醫院、第九人民醫院、胸科醫院合作啟動了3個臨床聯合研究中心的建設﹔並舉辦了2019全球醫療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初賽。醫療機器人產業園於6月29日正式開園,空間已入駐9家企業,7家企業注冊落地,實現90%以上的載體空間入駐。

為進一步推動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建設,2019年以來,區科委按照大調研工作部署,聚焦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廣泛深入地開展調查研究,及時查找並推動解決研究院建設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明確功能定位,完善推進機制。調研發現,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雖已形成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臨床轉化及產業轉化組成的平台框架和雛形,但仍呈現出高校研究機構的特征,其面向產業的功能定位尚不明晰。為此,區科委牽頭先后召開了四次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管委會專題會議、三次項目推進會,並加強與市科委、市經信委、市科創辦等市級部門的溝通協調,多方聽取相關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經反復研討斟酌,進一步明確了醫療機器人研究院作為功能型平台的定位,細化了平台建設方案,凝練了關鍵技術點和核心能力要素,並積極爭取將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納入市級功能型平台建設部署,形成了“政府引導、部門協同、市場主體、企業運作”的功能型平台推進機制。

二是扎實基礎建設,增強服務能力。經調研,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目前屬於校級平台,尚未完成企業注冊,還不能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盈利﹔其准公益型平台載體的特點,使得平台建設前期投入產出率低,市場化主體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不高。為此,我們實地走訪了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上海石墨烯產業技術功能型平台等,了解了市級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的運營模式。結合目前“自下而上”的功能型平台建設模式,現階段我們繼續重點支持校級平台建設,並進一步推動平台加強與國家臨床醫學中心、上海醫療器械檢測所等專業機構以及上海聯影、上海微創等優秀醫療器械企業的深度合作,開展專業領域的技術研發和行業服務,逐步提升功能型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

三是服務企業需求,引導產業集聚。調研發現,雖然醫療機器人產業園已入駐9家企業,但大部分創業團隊盈利能力較弱,難以達到產業園入駐企業的扶持條件和標准,另一方面,房租補貼優惠力度不夠,影響了入駐企業積極性,因此醫療機器人產業園尚未形成行業集聚態勢。為此,我們數十次實地走訪醫療機器人產業園區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了解區域醫療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情況及企業落戶閔行的具體需求。針對初創企業,我們進一步加強科創政策宣傳,如對科技成果完成人在本區創業的,對企業成立后前三年實際發生房租按50%給予補貼,每年總額不超過50萬元等﹔同時,積極推進市場化運作機制,探索平台和園區的實體運作﹔推動構建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以醫療機器人科技成果熟化基金為基礎,大力拓展融資渠道,撬動社會、企業資本共同投入,增強平台企業孵化能力,引導產業集聚。

通過聚焦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建設,進一步提升功能型平台技術研發、產業服務和企業孵化能力,營造全產業生態,引領醫療機器人領域產業快速發展。

(責編:實習生、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