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上海中小学应用“智能体”,倒逼教学理念转变

2025年02月24日08:58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上海中小学应用“智能体”倒逼教学理念转变

从“喂食教育”到“觅食教育”

随着国产大模型DeepSeek爆火,上海的中小学教育也开始摸索接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在教育领域合理应用AI?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引入AI辅助教学

“在校园里,有哪些方法能减少电能消耗?如何设计一个节能校园?”这是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教师团队为课后服务1小时的“墙洞”实验研究设定的前置问题之一,两个小朋友一组,每人手持一个平板,与智能体互动学习。

什么是“墙洞”实验?去年12月,作为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曲阳四小率先尝试利用教育智能体开展课后服务1小时活动,在学校电子白板上安装智能体,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与智能体互动讨论,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近,DeepSeek接入学校的“智学魔方”,成为豆包等生成式AI的“新同事”。

虹口区十余所学校的教师已自发通过低代码搭建名师数字分身、学科教学、协同育人等多个领域的100多个智能体。在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信息课上,DeepSeek、豆包等大模型也在丰富学校开发的“虚拟教师”智能体,逐步成为老师的“小助教”。“请问有关大数据的学习,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奚骏现场演示人机对话,“这是我们信息课教材的第三章内容。”只见,屏幕上自动生成奚骏的虚拟教师形象,并配合语音回答。奚骏也给出融入本地数据的智能体应用场景。比如,有的学生病假在家,也能通过和虚拟教师智能体的提问、互动,实时大致了解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回到校园再向老师提问,学习更有针对性。又如,学生实时向智能体提问,可让AI充当学习助手,相当于为老师提供了一个24小时的分身。

宝山区南大实验学校的老师们也认为,引入AI不是要取代老师,而是为了辅助教学。开学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团队为该校全体老师进行了一项“人工智能跨学科与辅助教学创新实践”的专题培训。“AI是教育提质增效的加速器,它能帮助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聚焦更有创造性的育人工作。”南大实验学校校长顾敏霞说,AI的高效性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试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学生往往只有一次或很少的机会去尝试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有了AI的帮助,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即时反馈,让他们在不断试错中学习和成长。”

应用需设定边界

曲阳四小的老师通过“墙洞”实验观察,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不同小组,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的合作方式不尽相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否需要介入、如何介入、何时介入,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主宰未来的不是AI,而是能利用好AI的人。”校长朱依黎说,使用AI,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它不只是一个提升效率的工具。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与AI提问、追问等互动去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朱依黎也强调,孩子在学校与智能体互动,是否会替代他们独立思考?孩子回家后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使用智能体,能否确保隔绝不良信息,避免影响价值观塑造?这些都是应用AI教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奚骏也指出,无论是通用大模型,还是融入本地数据库的智能体,给出的答案并不是百分百准确。“学生不能迷信,需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判断AI的建议是否正确。”

今年1月中旬,《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暂行管理办法》发布,为学校应用人工智能设定边界。根据公开信息,这是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最先发布的区域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办法。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专家强调,AI接入基础教育,正在倒逼教育理念转变,应加快从灌输知识、技术为主的“喂食教育”转向创新、思辨、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觅食教育”。当前,发挥AI技术的工具价值,要关注其在特定教学情境和目标下的实际应用,而非泛泛说教。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表示,现在有不少人对类似DeepSeek等大模型的“生成式”功能有误解,以为机器本身能生产知识,只要机器里出来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其实,这种人机互动对话生成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人之前给机器“喂”了什么东西。所以,有标准答案的知识应该能快速从DeepSeek中获得,但也要防止AI幻觉,如果不加辨别,将影响学习的准确性和效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宜再采取传统的考试思路促进学习者重视人工智能,也不能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与创新。比如,对AI生成的文本,能不能进行辨识,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创新性使用。这要求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剑桥大学针对国际小学和初中学生设计的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锻炼逻辑思考能力,从而识别和解决日益复杂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转换为“计算机科学家”身份,了解如何利用逻辑思维和算法等技能来解决本地和全球问题。这个教育体系的课程和证书在国际上通用,具有广泛影响力。(记者 李蕾 龚洁芸)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