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坚持自主研发,上海民企国产eVTOL赛道敢为人先

2025年02月24日08:56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在国产eVTOL赛道,上海民营企业敢为人先,坚持自主研发且全链国产

御风未来,走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2月17日,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今年首架适航构型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1B在金山试制工厂完成结构生产并下线,进入总装、测试阶段。

这意味着御风未来离适航取证又近了一步。公司计划今年完成货运适航取证工作,力争2027年取得载人适航证。这是eVTOL实现商业循环的必要前提。

2024年以来,随着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未来“空中出租车”的eVTOL火了。当聚光灯照向这一赛道,人们发现,头部企业无一例外都是民企,而且大部分诞生于上海——中国最早实现吨级以上eVTOL首飞的5家公司里,有4家来自上海,其中就包括御风未来。

自主研发,全链国产

从技术路线上看,纯电动力的eVTOL理论上比直升机更环保、安全、安静,制造和运营成本也更低,有望成为城市立体交通的革命性解决方案。

要实现上述这几点,对技术可靠性以及新工艺的要求很高。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包括飞控系统、动力系统、机体复合材料等。

御风未来的员工中,除去生产制造环节的员工,技术人员占比接近90%。创始团队曾就职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在国产大飞机C919等大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飞机设计和飞控系统开发经验。

“在C919项目中,我主要负责飞控系统研发,创业后,我们飞控系统从第一行代码,到第一块电路板,甚至连飞控算法和软件的开发工具都是自己做的。”御风未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陵告诉记者,从2016年创业至今,公司积累了大量飞行数据,一点点形成了自己的研发生态。

不同的eVTOL企业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有人认为欧美传统航空发动机供应商更具优势,但谢陵判断,电动力与内燃机动力不同,因新能源车发展起来的中国汽车配套厂商具备跨界能力,这也是中国低空经济“弯道超车”的机遇。因此,御风未来毅然选择了动力系统全链条国产的路径。

“全国产化能带来成本优势,但低空经济没火起来时,国内实力较强的汽车配套厂商与我们合作的兴趣并不浓。而与小一些的厂商合作,我们需要帮他们改设计、改电路,与他们共同成长。”谢陵介绍,相比从国外买成熟的配件,培养国内供应商需要时间,这大大延迟了公司全尺寸飞机的首飞时间。但他觉得,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全国产化背后的难与意义,谢陵有着切身感受。一个中东客户购买了公司中小型工业无人机执行石油管道巡检任务。在中东时常漫漫黄沙的天气条件下,架在高塔上的飞机通讯设备极易损坏。想要维修,需要预约能够爬上高塔的师傅,单次费用要1.6万元人民币。为此,御风未来又与国内供应商埋头改造设备,顶着风沙数次上下几十米高的高塔,最终使国产设备适应了国外的环境。

目前eVTOL生产环节中,机体复合材料加工至关重要,最大的成本项是开展材料创新、工艺创新,目的是使eVTOL变得更轻、更坚固、制造成本更低。

上述过程都需要eVTOL主机厂商持续投入,自主研发且全链国产的好处,恰是能快速地迭代升级。

作为适航构型,M1B与2023年实现首飞的M1机型相比进行了全面升级——配备自研的全新飞行控制系统,进一步增强飞机的安全性;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以及更高功重比的电机,提升了续航能力和载货能力;采用更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钛合金,重量更轻。

“这些改进使飞行器航程至少提升了20%,并且在最大起飞重量下可实现持续悬停,满足消防应急等特殊场景需求,达到M1B型号许可证适航申请的设计指标。”谢陵说。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eVTOL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新兴事物,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未来低空经济活动各参与主体之间责任的划分,甚至大众对低空出行信心的建立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短期内又难盈利的行业。在这样的赛道中,更需要民营企业家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

谢陵告诉记者,早在中国商飞时期,他就常与同为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的刘十一讨论,性能代价最小的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解决方案是什么。经过计算仿真和分析,两人的思路逐渐定型。

“我们选择创业,是因为坚信自己对技术发展方向的判断是正确的,想发明一款好的飞机,而且把它做出来。”谢陵说。

2016年,他和刘十一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在上海浦东张江租了一个月租金1500元、面积约20平方米的办公室,自己画图纸、写代码、在网上采购原材料,先从模型机开始,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

梦想是美好的,但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对于初创的民营企业来说,活下去是第一步。

谢陵见过不少初创企业早期融资能力强,但因为步子迈太大,后来出现问题。因此,御风未来创业团队务实地选择了从研发中小型eVTOL工业无人机起步,先郊后城,先货后人,先隔离后融合的道路,最终目标才是实现载人eVTOL商业化。

经过多年积累,御风未来旗下中小型工业无人机业务营收发展迅猛,其中连续两年实现每年三倍增长。产品已应用于应急、消防、海岛物流等领域,并远销中东、非洲等海外地区。

这一方面为公司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可支持研发持续投入;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大量飞行数据,用以验证自研飞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上海优势,助力出圈

御风未来的成功,离不开上海的土壤。

上海被誉为我国“民航第一城”。国产支线客机以及国产大飞机项目,为上海培养了大量飞机研发设计,以及适航取证方面的人才,这是“天时”和“人和”。

中国商飞和国产飞机的研制带动了上海以及周边地区民用航空产业链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使上海有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成熟完整的供应链优势;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备境内外丰富的风险投资资源,能解决初创企业的融资问题;而长三角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密集、市场需求大,拥有丰富的低空eVTOL应用场景。这些共同构成“地利”。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最早实现吨级以上eVTOL首飞的5家公司里,4家来自上海。

最让御风未来副总裁岳婷婷感动的是,在低空经济尚未火起来时,上海就给予了御风未来等eVTOL初创企业极大的支持。

“2023年6月,市政府主办的上交会邀请我们免费参展,并且提供了科技展团最醒目的位置,这是公司第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岳婷婷回忆,此后,御风未来又受邀在浦江创新论坛、工博会、人工智能大会等大舞台上亮相。

2023年11月,在进博会招展组展方、上海国企东方国际集团的帮助下,御风未来通过国外的合作伙伴,将刚刚完成国内首飞的2吨级eVTOL M1真机带到进博会现场展览,这不仅是M1真机的全球首展,也是那年进博会上唯一的eVTOL真机。

“进博会这样的国家级平台,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以及行业的关注度。首秀第二天,御风未来就获得龙浩航空总价值2.3亿元的意向采购订单。”岳婷婷说。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进博会让企业出圈了。一次走出进博会,连出租车司机都问她:“你知道吗,天上都要有出租车了,就在进博会上展示呢,这真的可能吗?”

2024年进博会上,更多上海eVTOL企业受邀参会。御风未来在现场揽获了100架意向订单,总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

如今,低空经济已经受到各地关注,上海也积极行动,为本地eVTOL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御风未来获得了金山区政府合作基金的投资,开创了上海区级国资基金投资eVTOL企业的先例。

此外,2024年年底,上海成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建设低空经济起降设施主枢纽、主航路、主节点为核心业务,协同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逐步完善产业配套生态圈。

“这些动作,更坚定了低空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在上海发展的信心。”岳婷婷说。(记者 王力)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