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一周纪事 | 2024年6月3日—6月9日

2024年06月13日08:40 |
小字号

2024年6月3日—6月9日

头 条

6月5—6日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长龚正,出席在浙江温州举行的2024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会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关于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的实施方案》;三省一市首次共同发布实事项目清单,涵盖省际交通出行、医保跨省结算、民生“一卡通”、文旅合作、外国人出入境免签等10项惠民项目。此外,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党委政府秘书长座谈会、党委政府研究室主任座谈会并行召开,并举办了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会议期间,三省一市领导考察了三垟湿地、中国眼谷、正泰集团等。

要 闻

6月3日 市委书记陈吉宁前往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专题调研,主持召开座谈会。陈吉宁指出,要牢牢把握城市转型重要机遇,主动顺应建筑业形势之变、市场之变,聚焦主责主业加快转型步伐,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国资国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6月3日 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美国耐克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唐若修一行。陈吉宁表示,欢迎把握上海城市转型、消费升级、科技创新加速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加大在沪投资和创新力度,把更多新产品、新体验、新技术放在上海,更好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推动更多首发首秀首展、新兴体育项目和民间人文交流落地上海。

6月4日 嫦娥六号完成月背着陆采样任务后启程“回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多个载荷,在落月、采样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7—9日 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举行。今年全市设19个考区、111个考点、2100余个考场,约5.4万名考生参加考试。全市各单位密切协作,保障高考顺利举行。

会 议

6月3日 市长龚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市委部署做好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筹备工作,更好发挥创业担保支持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深化推进上海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原则同意新一轮《上海市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关于深化推进上海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

6月7日 市委书记陈吉宁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和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传达贯彻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指出,要统筹推动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优化规划布局,切实服务乡村发展,要深刻把握超大城市规律特点,切实提高安全保障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民 生

6月2日 2024年浦东新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暨“AI+文化”数字赋能体验周在金海文化艺术中心开幕,现场为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数字安全创新互动体验中心、海派中医数智文化基地等9家第二批浦东新区市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示范创建基地授牌。浦东新区将围绕“AI+文化”“智能商旅”“智慧医疗”“清朗护苗”“数字乡村”五大主题,组织数字市集、现场教学、驻点服务、互动体验等400余场活动,覆盖全区36个街镇、各类人群约200万人。

6月6日 2024上海夜生活节于黄浦区复兴公园INS新乐园启幕,也为“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预热造势。本届夜生活节以“今朝夜道,更上海|TONIGHT IS THE NIGHT”为主题,首次从6月延续至9月。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上海之夏”首批100个夏夜特色活动、《夜生活造梦师:“上海之夏”特辑》纪录片、2024中国城市夜间经济活力指数、2024上海潮流夜生活指南等。

文 体

6月2—9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活动”举行。上海国泰电影院等10家影院展映京剧电影《贞观盛事》《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与杨修》、昆剧电影《邯郸记》、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等5部影片,集中展示上海传统戏曲电影创作内容和科技探索成果。

6月7日 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指定售票平台淘票票开票。开售10分钟时,36部影片、200场次售罄。据官方数据,开票1小时内共有28.6万人参与抢票,出票量35.5万张。网络售票开启1小时后,各展映影院开放线下购票。上海以外地区影迷购票占比达到29.3%,其中江苏、浙江、北京、广东影迷是外地观众的主力人群。

6月7日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主会场活动在青浦博物馆举办,首次完整发布上海考古成果。上海的考古工作始于1935年,经过考古界近90年的不懈努力,发现了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马桥遗址、青龙镇遗址、“长江口二号”古船等丰富的文化遗存,总计40余处。其中,6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立了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等3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和青龙镇遗址,分别于2006年和2016年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把上海历史推至距今6000年前,厘清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一手资料。

6月7日 在第17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第一批“上海市珍贵红色档案名录”公布。入选的8组9370卷珍贵红色档案,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多种门类和载体形式,是一百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6月7日 第十四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开幕,带领观众“足不出沪”看遍世界。作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活动,本次展览吸引了全球31个国家120余位艺术创作者的180余件作品参展,合力呈现传统工艺与时代同行的新路径、新形式。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规划项目和《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重点项目,同时也是上海市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友城建设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并被列为中国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典型案例。

经 济

6月4日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长宁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世界认可日主题宣传活动,发布第七批“上海品牌”。本次发布涉及26家企业的27项认证产品和服务,其中服务类项目占比超73%。截至目前,共161家企业持有有效“上海品牌”认证证书,涉及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科技文化、市政建设、教育养老、绿色低碳等领域的204项产品和服务。

6月5日 全国工商联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中信银行,在上海共同举办金融助力长三角民营企业“走出去”专场活动,进一步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

6月7日 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发布2024年第三批次商品住房用地出让公告。自本批次起,取消商品住房用地溢价率10%的上限要求,成交地价由市场化竞价确定,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

生 态

6月5日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启动“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并发布首批11项产品种类规则采信清单,从产品认证端出发为上海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助力。产品碳足迹认证,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整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能力及具体产品排放量、清除量等进行核查验证,使产品从生产、贮存、运输、流通直至报废的碳排放都“有迹可循”。

6月5日 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开幕。本届展会总体规模超过10万平方米,共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与首届不同,本届碳博会更加聚焦“绿色供应链”,从能源到加工制造、到销售物流,现场的减碳技术已基本覆盖了经济最前端到最末端的所有环节。多家参展商瞄准新能源,推出各种“接地气”的应用场景,拉近人们和低碳间的距离。

6月7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沪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自2021年首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中国能建上海总部基地开工建设,多个在沪机构揭牌,多元合作深入推进。根据新签署的协议,双方将依托中国能建上海总部基地,围绕能源供应、低碳产业、绿色航运、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中国能建集团资源进一步在沪聚集,共同打造高质量绿色低碳产业高地及央地合作新标杆。

医 疗

6月6日 据《解放日报》报道,我国首个“淋巴瘤按疗效价值支付计划”的首批4名参与患者已获“完全缓解”。4名参与患者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这标志着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按疗效价值支付这一创新支付模式的推动下,将让更多的淋巴瘤患者走向“可及可愈”,为淋巴瘤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交 流

6月3日 “上海周”系列活动在毛里求斯居尔皮普市法式风格的市政大厅开幕。毛里求斯第一副总理路易斯·史蒂芬·奥比加杜等出席开幕式。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政协与毛里求斯上海商会共同举办,希望把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带到毛里求斯,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喜爱上海。

6月8日 第三代中日友谊之船“鉴真号”轮从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出发,驶向日本大阪,开启首航之旅。与1985年投入运营的第一代船、1994年投入运营的第二代船不同,本次启航的第三代船为中国造,设计方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建造方是招商局工业集团旗下的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

长三角

6月6日 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四次工作会议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上海市委书记、协作小组组长陈吉宁主持会议并讲话。陈吉宁指出,要以改革的思路不断创新共保联治体制机制,以技术的力量不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水平,三省一市携手努力,把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更好,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更好发挥示范作用,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6月6日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报告显示,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9.26%,表明长三角协同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阶段。

(来源:方志上海)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