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处方流转效率低 如何破解流转处方落地难?
电子处方流转效率低,有的药店平均每天流转处方不到1张
如何破解流转处方落地难
曾经医保个人账户使用率不高,大量资金结余导致渐渐“贬值”,怎样让个人账户里的资金真正利用起来,为参保人提供更好保障?三年前,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这项制度性改革还设置了三年过渡期。过渡期内,相关细化措施逐步落实。去年2月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近日,由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论坛“门诊保障机制改革研讨会”上,各方政策研究者、制定者、执行者讲述新政实行后的难点,共商破题之策。
去年开启的定点零售药房纳入门诊统筹管理后,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后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即各地陆续建立电子处方流转平台,但流转效率并不高。有的药店平均每天流转处方不到1张。专家直言,流转处方不到位,部分地区参保人反而觉得购药没有处方的话还是去医院购买更实惠,显得不如以前便利。
流转处方怎会“落地难”?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认为,医疗机构没有将处方流转出去的内在动力。患者到医院就诊,医院开药、医院有药房,患者取药也方便,还有部分医院考核时将流转处方放在考核内容中。中国医药物资协会DTP委员会秘书长张小平则认为,报销比例不尽相同等,也是流转处方出不来或者管太松的原因所在。
那么,医疗机构又是作何考量?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道出苦衷: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加成,但理论上医院需要配备抢救用药、静脉用药、住院期间用药等,这就形成“只要有处方、医院就要备药”,由此为医疗机构带来非常巨大的管理成本(包括窗口发药、储存、报废等)。除此之外,零售药房按照企业化管理,药品价格比医院价格贵,如果问诊时医生引导流转处方,还可能被患者质疑。她建议:未来能否真正探索实行医药分开,索性医院开具的口服药、慢性病药物均前往零售药房配备,以此减轻医疗机构管理成本,同时便捷患者。
新政“三年过渡期”即将进入尾声。怎样让新政“落地开花”,惠民之时不滥用?张小平展望药店门诊统筹方向,提出“严监管、堵漏洞、广覆盖”。所谓“严监管”,应实行大数据全程监控,同时对个别反面典型严惩。“堵漏洞”则是建议同一品类、同一品牌、同一规格执行同一挂网价格(“四同”药品),做到统一支付价,避免中标不降价药品价格高挂反而得到“门诊统筹”超高待遇的现象。同时探索医保目录精细化到病种。完善上述这些之后,可以“广覆盖”药房,最大程度便捷参保人购药。
上海市卫健委药政管理处处长倪元峰则认为,门诊统筹包括电子处方流转是三医联动很好的实践。目前不少医院、零售药房终端已建成,信息化系统也很完善。不过涉及电子处方审核后上传平台,后续用药问题责任方是谁、是否建设统一目录来执行等细节问题还需共同商议解决。
来自上海的一些做法在论坛上得到肯定。以“上海药店”App为例,医院开具药品通用名,参保人可在App里查询具备这一通用名药品的附近药店,直接前往购买。此外,上海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退休回沪人员社区帮困对象均实现药店门诊统筹,真正落实惠民。(记者 顾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