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心系国是 尽责为民——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履职这一年
2024年全国两会开幕在即。连日来,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们忙着完善提案建议,充实赴京“行囊”。“政协委员写一份提案,收集的资料可能有十几万字,整理成文有几千字、上万字,最后凝练为1500字左右。提交前一刻,还会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的切身感受,也是106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的共同体会。
过去一年里,他们向全国政协提交了269件提案,向上海市政协提交了217件提案,每一件都凝结着参政议政的责任担当,展现出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使命追求。
张军萍委员(左)在闵行区孤独症援助关爱服务中心调研。上海市政协供图
广泛协商,为基层治理献计出力
2月28日下午,上海市政协会议室内,部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向媒体介绍提案建议情况,当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伍爱群说自己准备了22件提案,涉及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时,在座的委员和记者们向他投去了钦佩的目光。
伍爱群去年提交的《关于上海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的建议》等9篇社情民意信息得到上海市领导批示,有效推动了相关工作。问他高质量履职有何诀窍,他笑言,靠平台、多调研。
“伍爱群政协委员工作室”成立已有4年,在这期间,伍爱群主要的提案大部分出自工作室的调研。工作室集结了4名全国政协委员,30多名上海市、区两级政协委员,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促进国家卫星通信领域科技进步等方面提出了大量高质量建议。工作室还组织不定期的专题调研,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声音,从中找线索、提建议,汲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围绕韧性城市建设问题,伍爱群带领工作室赴松江区中山街道、九亭镇、洞泾镇、经济开发区等地调研,走进商铺同商户交谈,来到街道活动中心与居民谈心,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了解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城市应急管理、城市运行安全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面临的堵点难点、短板弱项,并就此剖析原因,研究可操作性的对策举措。他们的提案里,既有专业人士的规划设计建议,也有来自老百姓“沾泥土、带露珠”的真知灼见。提案很快得到松江区的重视和肯定,不少建议正逐步转化为具体措施推进落实。
2023年,上海市政协依托政协委员工作站等平台,创建第一批37个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示范点,推动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在沪全国政协委员通过参与政协委员工作室、工作站的调研履职活动,协商于民、问计于民,共出(列)席上海市政协各项履职活动947人次,向上海市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531篇,被采用编报359篇。
“政协委员工作站、工作室拥有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搭建起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及时了解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要求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宣传政策、释疑解惑。只要发挥好这一优势,就能做到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伍爱群说。
扎根基层超过2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闵行区莘庄镇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也有与伍爱群同样的感受——要履好职就要勤跑多问,不惜气力,“多走多问多了解,才能真实反映民意。”
在拥有近4万人口的康城社区工作了12年,张军萍长期关注基层社会治理。她将社区比作一个社会,有不同的人群,有多元的主体和需求,老百姓对社区有多种多样的期待。“委员履职和日常社区工作是有机融合的。”她说,在社区治理中也要思考如何让更多老百姓参与进来,用好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把金钥匙。
今年1月底,康城社区完成了业委会换届选举。在探索基层工作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机结合方面,张军萍牵头业委会做了一些探索和创新,比如,在业主推荐候选人前,增加了业主自荐(他荐)、履职能力测试、综合评价、推出建议人选名单供业主参考等做法。张军萍计划将这些社区工作心得带到全国两会上,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委员分享、探讨。
上海市政协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部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出席参与协商议政。上海市政协供图
胸怀大局,与大政方针同频共振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中,既有不少像张军萍这样天天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干部,也有许多像丁光宏这样钻研一个领域、紧盯一类问题的专家学者。
民盟中央常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是全国两会上的熟面孔。他曾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年向全国人大提交了自己第一份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议案。2023年当选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他的目光依旧聚焦在长三角,研精覃思长三角区域如何更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履职尽责,与国家大政方针同频共振。”他说,今年计划提交一份关于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建设成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区的提案,并就打通“长三角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方案”实施三年多来存在的堵点,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张文明,20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村发展研究,每年协商议政,话题总绕不开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进行的投资开发,超出了地区经济条件、自然禀赋、人民接受度。”张文明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适当约束乡村振兴中“过度规模化”和“投资热”现象的建议,反映一些地方为了快速推动经济发展,盲目上马一些所谓的特色产业规模开发项目,造成农产品价值下跌,而且一旦项目失败,商业资本“跑路”,农民利益就会受损。他建议对基层政府的相关行为适当限制,并建立项目制“资本下乡”的长效治理机制。这份建言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与关注,被纳入信息编报。
龙年春节后,张文明就一头扎进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撰写有关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言。此前,他在全国各地的乡村调研了8个月,梳理了上百万字的材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协委员履职的主线。新年伊始,新质生产力、民营经济等热点领域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发挥专业特长,为焦点议题献智献策。围绕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吕红兵委员正在打磨好几份提案,涉及高质量立法、资本市场建设以及司法公正和司法改革等内容,民营经济促进法、科学技术普及法是其中重点。
在委员们看来,履职过程既需要始终保持对国计民生的热感受,也需要“冷思考”、善谋策。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在提案中指出,尽管国家对科技创新、基础研究的投入逐年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的经费在上涨、支持项目数量在增加,但整体的资助力在下降。“从2018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获批率就低于20%,去年降至约16%,意味着每6个申请人中,只有1个人能够获批。”他呼吁关注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问题,在不降低资助标准的情况下,让更多从事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高校教师得到科研资助。
2月28日,部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向媒体介绍提案建议情况。黄晓慧摄
当好先锋,为体制机制创新探路
新年伊始,上海市政协提出,围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的总体思路,谋划和开展协商议政活动,着力提高政协委员履职建言的针对性、实效性。上海排头兵和先行者的使命担当,让在沪全国政协委员目光所及、所思所想,皆是哪些上海经验有可能成为全国范例?哪些上海样本能复制推广至全国?哪些体制机制改革,上海可以当好先锋、率先探路?
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决议,在中国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研究所,总部设在上海。这是教科文组织全球性一类中心首次落户欧美以外发展中国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特别关注STEM教育,她在今年的提案中指出,当前的STEM教育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大中小学的衔接不贯通,跨学科融合不足,教育人才也很缺乏,因此要系统推进STEM教育,夯实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土壤。
袁雯认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多年来在科学教育上有所积累,有条件、有责任在STEM教育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探路。
作为同样来自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也提到我国加快STEM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他认为,ChatGPT、Sora等横空出世,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从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更加突出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国华去年参加了十几次氢能源产业调研,还搜集通读了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氢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坚持一边深入调研、一边剖析思考。他认为,上海氢能产业起步早、创新强、产业链全,拥有顶尖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一批龙头企业,在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等技术上形成了领先优势,理应以氢能源为突破口,在制造业绿色化方面试制度、闯新路,抢占“绿色未来”发展先机。
“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将比过去更广泛地参与制定绿色低碳的国际标准规则,领航行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真正参与制定的氢能技术国际标准很少,一些发达国家仍对我国发展氢能产业设置技术壁垒。在我国,氢能有时会被归类为危化品,无法按能源管理。”李国华建议,依托浦东立法机制进行探索,以法律明确氢的能源属性;同时,依托上海氢标委等平台,吸纳国内外权威氢能机构与龙头企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
过去一年间,采访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大江东工作室有一个突出感受,委员们谈论的话题很“潮”、观点很新,建言有质量、提案有水平。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上,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将于3月3日前往首都北京出席一场“春天的盛会”,使命在肩,意气风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