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成立武宁创新共同体、打造“中华武数” 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汇聚协同创新策源力量
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指数年均增速达到9.47%,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达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长三角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11年间增长近6倍,合作发明专利数量增长7倍。种种科创要素的加速集聚,折射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普陀区身处上海连接长三角的要冲,区内武宁路地处G2、G42高速上海段入口,沿线集聚了16家知名科研院所、2家教育部直属高校,近百家市级以上科创平台。4月19日,围绕这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普陀发起成立“武宁创新共同体”,以党建为纽带,聚焦武宁路沿线“大院大所高校名企”,发挥科创策源的集聚效应,打造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海纳小镇——“中华武数”科创品牌,扎实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探索科创策源、孵化培育新模式
武宁创新共同体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强政产学研各类主体党建共建,从创新策源、产业集聚、科技金融赋能、人才高地建设、面向长三角提升、载体空间优化、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探索“企业出题、院所答题、高校培育人才、政府营造环境”孵化培育新模式,加强与长三角各地的联动。
合肥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受益于这样的孵化培育新模式,在普陀设立了企业研发中心。“公司主要从事高分子改性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聚烯烃类、聚苯乙烯类、工程塑料改性等领域深耕十余年。”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和上海化工研究院的一些技术合作,了解到这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资质平台,以及研究院管理的长风科技园,科创环境很好,在这里设立了子公司会通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并与上海化工研究院共建上海功能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发功能阻燃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同年成功申报为高新技术企业。日前,企业研发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已实现年营收超千万元,母公司也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
区科委发布“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三年行动方案框架”
2021年,长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从人才流动的视角来看,“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跨区域流动达到165万人次。研发人才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地区的加速集聚势头显著且作用突出。
“为此,我们也同步成立了武宁创新共同体科创人才实践基地。”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介绍说,集聚各类科创动能,编织好普陀的“科创秀带”,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和“从1到10”的创新加速,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
完善创新配置,托举产业集聚
“科创秀带”是普陀“中华武数”科创布局的重要展示,而“武宁创新共同体”是普陀区打造“中华武数”科创品牌中的“武”字要义。
这一连串的科创布局通宏洞微,谋为以宽、筹计以远。
比如,在政企学研的联动机制上,由区领导亲自牵头推进,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相关委办局、街镇、高校院所、园区、协会、企业组成,定期会商、群策群力。托举产业集聚的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
“武宁创新共同体,除了在创新策源、孵化培育的模式上体现了联动、协同的一体化趋势,在各类创新硬件配置上,也不断吸纳完善了更多力量加入。”李文波举例介绍说,以“百大平台”联盟为例,打破部门、条线壁垒,通过设立一批科技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组团服务增强前沿技术突破的“硬实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比如:正在建设中国科创大脑的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致力于源头创新和牵引作用;机器人和工控安全两大功能型平台持续推进科技项目建设之余,不断拓展科技招商的能级,截至目前,两大平台招引企业数量已达51家,产税近400万元。
在武宁创新共同体的载体资源建设上,还有一批建成、在建项目纷至沓来。
刚刚在真如城市副中心鸿企中心开园的数字广告园区,是上海中心城区首个数字广告园,是普陀助力上海打造国际数字广告之都的重要承载区;总体量约38.5万平方米的普陀“新双子塔”上海信泰中心已落成,将聚焦区域四大重点产业,打造绿色智慧的商办综合体;规划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的长风网络安全产业园,将聚焦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形成网络安全、智能软件、科技金融三大产业集群,日前,已完成开发建设约283万平方米。
长风网络安全产业园核心区空间结构
目前,武宁创新共同体的科创策源、创新配置,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已日渐凸显。
由机器人平台发起成立的“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就对接了政府、投资方、园区、企业、用户和高校的六方合作,联合开展共性技术和产品攻关,支持机器人领域创新创业,着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日前,联盟已经汇集了来自沪苏浙皖108家单位,服务了120家企业。
(来源:上海普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