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米视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空间
为深入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塘桥街道创新探索以小区主出入口为新空间的“50米视界”建设,努力把便捷化服务、精细化治理推送到居民群众身边,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背景起因
在近两年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区主出入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各类人群每日的必经地,同时也是各类信息要素的聚集地,是整个小区的门面。受到这一发现的启发,我们紧盯小区主出入口,经过精心规划设计,把小区出入口纵深50米、横展100米的T型范围打造成“50米视界”,注入“安全守护”“社区服务”“文明示范”三大功能,使小区出入口成为继“两委”办公场所、中心花园、门洞楼道之后的社区治理第四空间。
二、主要做法
(一)营造“50米视界”,推动居民感受度“大提升”
重点是实施“微改造”,包括对门卫室进行重新布局和美化亮化,对小区入口区域实施环境乱点的清除和短板弱项的整治,以及围绕宣传氛围营造,深化“五个一”布局(一个小景观、一个接待台、一块电子屏、一个宣传栏、一块导视牌)。通过一系列的“微改造”“微提升”,让小区门面更加干净、整洁、美丽,让小区环境更加有气度、温度、亮度,实现了政府“花小钱”推动居民感受度“大提升”的效果。
(二)赋能“三口”,在“小空间”里做出“大文章”
一是赋予家门口服务功能,形成“社区服务的端口”。将一些便民服务从家门口服务站前移到小区门口,成为家门口服务的“第一延伸点”。从功能上前移社区服务,整合设置接待、咨询、宣传、互助等四大功能,及时发布政策资讯、就业信息、居民需求、服务预告等信息,提供小工具借用、小知识宣传、小政策讲解等“三小”服务,方便居民随手取、随口问、随时办。从时效上延伸服务内涵,落实“1+3+X”的定时定点接待制度,即组织安排社区“两委”成员、物业公司人员、业委会成员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各一个小时,在小区入口轮流值班接待,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诉求第一时间回应。
二是赋予文明宣教功能,形成“文明示范窗口”。开展环境整治和文明养成的提升,打造社区“第一道风景线”。深化文明宣传提升“人文美”,利用好“一屏、一栏、一墙”等宣传载体,通过每日一题、每周一述、每月一排等多管齐下促进党的理论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人心,以点单式宣讲、浸入式学习的方式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展公益服务提升“行为美”,引导社区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等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开展党员先锋、美丽家园、平安守护、暖心微笑、文明风尚“五大行动”,充分借助宣传栏展示志愿活动风采,并利用扫码等开展公益项目对接、微心愿认领等工作,使文明实践服务精准常态。
三是赋予平安守卫功能,形成“安全守护的关口”。不断提升小区主出入口的安全防范能力,强化守护小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物业守关“增”能,优化物业服务内容和门岗接待礼仪,将物业服务铭牌、行为规范、收费标准、人员信息等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严守底线,做好“守住门”各项工作,做到精准防控。联勤联动“强”能,依托居民区联勤联动站,整合街道条线部门和行政执法力量,形成联勤联动管理闭环,第一时间发现和化解小区各类安全隐患和矛盾问题。消防安全“扩”能,将微型消防站从家门口服务站前移到门卫室,实现24小时有人值守,通过培训考核,确保有人会管理、有人会使用,做到“履职尽责有考核、执政上岗有补贴、发现处置有奖励”,有效调动门卫师傅的积极性。
三、经验启示
经过两年的建设,小区主出入口的“50米视界”里基本实现了社区文明触目可见,社区服务触手可及,社区平安24小时守护,社区管理服务全人群覆盖,在“小空间”里做出了“大文章”,更有媒体报道称我们开启了一场“门房间革命”。我们做下来,感受最深刻有三个方面:
一是不请自来,群众工作的覆盖面最广。小区主出入口覆盖了小区几乎所有人群,无论是宣传教育群众,还是服务群众,都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群众不请自来”的应用场景。
二是服务前置,与群众接触的距离最短。通过安排居委、物业、业委会等公共力量轮流在小区门口“摆摊”接待、现场办公,真正将为民服务从家门口服务站的“最后一公里”,缩小到了“最后一米”。
三是多方参与,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充分调动了社区各方力量参与建设,变居民区“一家独唱”为多元主体“百花齐放”。同时我们通过把在门口收集到的意见、建立的联系、发掘的力量,导流到小区治理中去,有效推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探索实践。
(来源:塘桥街道、浦东新区地区工作党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