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从“黑科技”到“必需品” 让服务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

陈晨
2023年02月24日12:36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党的二十大擎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付诸于扎实有力的行动,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上海经信领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为展示上海经信人敢为先锋、先行探索、带头突破,从2022年11月开始,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信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开辟专栏,报道上海产业抢抓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数字经济新赛道,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场景,用更具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呈现“精神伟力”的奋斗画卷、“思想伟力”的精彩答卷和“实践伟力”的壮丽长卷,演绎中国式现代化。

在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机器人Ginger2.0带着一双迷人忽闪的大眼睛亮相,一出场就震撼现场。东方文化与西方元素融合的“二次元”萌妹形象,突破了传统机器人外观设计,引发强烈关注。这个智能大会上的“明星”便是来自成立于2015年的达闼机器人。

“为了实现服务社会的梦想。”联合创始人汪兵谈起创办这家公司的初衷,“成立了八年,从第一代服务机器人到如今人形服务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的数字赛道上,我们希望可以做到极致。”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该方案目标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直击痛点 加速规模化落地

如今,机器人逐渐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得力助手。中国研制的人形机器人功能丰富,不仅能跳舞、做瑜伽,还能陪孩子下棋、踢球等。而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宽,如使用机器人建房子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展;使用机器人看护老人,可在不侵犯老人隐私情况下解决看护难的问题。机器人正从科幻电影中一步步走入现实生活......

未来,如何让人们从单一、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如何去解决劳务市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在这个场景下,达闼从创业刚开始,就确定了目标,直击痛点。以人形机器人为例,要走进千家万户目前还面临成本、量产、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技术上在不断的创新突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关节占机器人成本的65%。于是,我们在全世界找可以适配做机器人关节的公司,最终,在我们飞行公里到达60万公里的时候,收购了一家技术过关做关节的公司,大大降低了我们规模化生产的成本。”汪兵表示。

在达闼机器人的实验室里,仔细观察人形机器人,可以发现机器人“眼睛”并不呆滞,而是伴随每一次说话、聆听转动,而手臂的粗细、灵活程度相对传统固定轨迹运动的机器人而言,在进行斜面运动等丰富展示动作时轨迹平顺。联合创始人表示:“目前,我们在加速技术规模化落地,降低使用门槛,不仅要让大家迅速上手、便利使用,也要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温暖。”

让服务机器人走入家庭

近日,上海市经信委介绍了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上海力争到2025年打造10个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推广100个典型机器人应用场景,带动1000亿元规模机器人关联产业。围绕以上目标,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牵头开展工业智能提升行动、服务场景拓展行动、集群生态优化行动等三项重点行动,支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对于2025年,达闼机器人又有什么目标?汪兵表示,达闼人形机器人的终目标是进入家庭担任机器人保姆,需要完成洗衣、打扫、做饭三件事,2025年,要做到三件事的其中一件。

被誉为“全能管家”的家用机器人,在家庭中需要承担哪些工作呢?根据消费者日益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家用机器人主要作用是为人类提供清洁、陪护、安防等各类服务。汪兵说,达闼定义的服务机器人是指像人的手指一样灵活使用人类日常使用的工具,而非专门为机器人定制一块抹布、一根扫帚,“机器人如果具有60个关节左右,便能拥有灵活的自由度。达闼今年发布的Ginger 2.0全身柔性关节从34个增加到41个,单手抓取负载能力提升到5公斤,超过第一代的0.5公斤负载。未来双足人形机器人“小紫”全身将有60多个自主可控的智能柔性关节。他们正在攻关机器人本体结构、材料、机械传动,将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重量要控制在100公斤以内,提高负载能力。

加速全产业链条的研发和制造

脱离人力资本的“无人经济”已经成为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当前应用场景状态下,服务机器人对于复杂场景的智能判断、适应能力的相应算法已经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春节过后,达闼机器人的工程师们又忙碌了起来,开发功能,完善产品,会见客户......苦练内功,为了积累专业能力,他们除了研究算法,还需要查阅业内最新调研报告。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属于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种知识,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据了解,上海闵行的达闼机器人产业基地建立,该基地的建成将充分展现达闼在全产业链条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形成“产业基地、产业生态链、产业旅游”新三产,建立驱动国家高端制造业发展。

不仅如此,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目前,达闼教育合作产学研项目已落地全国20多个省份,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在科研方面建立起深度合作。未来,达闼智慧教育项目将继续助力政府、高校、职校、中小学等各行各业企业伙伴,开展面向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的科研合作、教育标准建设及方案服务。

专题:强国新赛道 踏上新征程——学习贯彻二十大 上海经信在行动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