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音乐会”解读巴赫 用新形式走近古典音乐
用新形式让古典音乐走近市民
“云端音乐会”解读巴赫
■本报记者 施晨露
“巴赫一生写了1000多首作品,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昨天下午,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一场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家与特邀钢琴演奏嘉宾葛灏共同演绎的巴赫专场音乐会让市民一饱耳福。作曲博士、音乐作家田艺苗担任特邀导赏嘉宾,娓娓道来的介绍和恰到好处的提问,让现场始终保持着活跃气氛。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同欣赏,亲子档成为云端音乐会的主力观众。有读者说,特别喜欢书店的氛围,在这里欣赏古典音乐与在音乐厅的感觉不一样,离演奏家们的距离更近,导赏部分也让人很有收获。
巴赫为什么一生创作了如此多的作品,田艺苗给出的解答是,首先,当时没有音乐版权制度,音乐家们创作之后不能凭借一首金曲获得更高的收益;其次,巴赫“要写很多作品来养活自己的孩子”。10岁父母双亡,第一任妻子36岁早逝,加上孩子们的夭折,巴赫是一个“不停地面对死亡”的人。但在巴赫的音乐中,却听不到哀伤、忧郁,而是温暖、蓬勃、感人的。
当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葛灏弹奏完音乐会的第一首曲目《c小调帕萨卡利亚与赋格BWV582》,田艺苗向观众提问: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它很激情;有的孩子说,就像催眠曲,引得现场一阵笑声。田艺苗解释:用音乐表达情感是浪漫时代的特征,而在巴赫的时代,音乐家意图展现的是形式之美。
作为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在他耳熟能详的作品中,有这样一类乐曲,它们没有人声的演绎,也没有其他乐器的配合,自始至终只用一件乐器,却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鲜明色彩和深刻内涵,构成了巴赫独一无二的标志。来自上海交响乐团的大提琴家周润青、中提琴家俞海锋、小提琴家武奥列随后为观众带来了《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C大调第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改编为中提琴)和《g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今年,首次由浦东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云端音乐会”尝试用新形式让古典音乐走近市民。活动推出以来,场场爆满。区别于传统音乐厅、大剧院通行的音乐家单向度演奏的方式,“云端音乐会”采用演奏+导赏+导读+同台互动+互联网传播相结合的方式,把音乐文化普及与艺术赏析、大众阅读推广、互联网在线传播结合起来,加强与听众和读者的互动交流。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