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能力 推动沪社区卫生机构新一轮标准化建设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能力
委员建议,推动社区卫生机构新一轮标准化建设,让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能做CT
■本报记者 刘雪妍
近年来,上海基层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服务。社区门诊总量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一以上,家庭医生签约居民910万,每年开设8万余张家庭病床,长护险上门评估,把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和养老机构。
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发热诊疗、急诊救治与重症救治高峰到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流了全市一半以上的发热患者,并为感染者在社区提供了健康监测、氧疗、小分子用药、病房收治、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大大缓解了上级医院的压力。尤其是在社区开展“早发现、早治疗、早分流”的早期干预,对防重症、降病亡起到了重要作用。
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认为,面对疫情带来的医疗救治挑战和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继续做好六位一体服务,还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功能平台建设仍需加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积小、业务用房紧张、设施陈旧老化、限制了服务功能的拓展。二是医疗设备配置有待提升。没有足量的监护仪和专业的医疗器械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承接上级医院转诊来的需要监护仪、呼吸机的患者,没有CT设备既不方便患者就近检查,也会造成上级医院人满为患预约等待时间长。三是专病救治能力有待加强。四是配套支持政策有待完善。
吴乾渝建议推动社区卫生机构新一轮标准化建设。对照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建设标准,加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或改扩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每千人100平方米,服务站(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低于每千人20平方米;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1—1.5张/千人口标准设置床位。
要加强装备配置,支持社区拓展医疗服务功能。她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三个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护理中心、康复中心)作为基本支撑,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拓展适宜设备的配置(心电监护仪、CT、呼吸机、智能康复机器人、口腔牙椅等),广泛开展适宜医疗技术服务、做强社区护理服务单元,加强床旁设施设备,以及移动式诊疗检查设备的配置,提升病房护理、居家护理服务能力。
还要加强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培训和临床实践,建立医联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培训工作制度,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她建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优先向促进分级诊疗、体现技术价值的社区卫生医疗项目倾斜。探索以项目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家庭医生团队为养老机构等功能社区提供服务,建立多劳多得的多元化收入机制。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