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 | 蒋华良院士: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科研一线奔跑
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蒋华良走了!
2022年12月23日15点54分,因突发心脏骤停抢救无效,蒋华良在上海逝世,终年57岁。
噩耗,让科技圈一片惊恸。
身为战略科学家,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科研一线“奔跑”
“AI制药发展日新月异,让我们有跟不上的感觉,要尽力去做。”12月13日,在首届生命科学院士高峰论坛上,蒋华良院士在题为《AI赋能药物研发》的演讲中,介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计算机模型TransformerCPI,能基于蛋白质序列信息预测药物的靶标作用,这是当前全球借助人工智能研发创新药的前沿技术。
没想到,这是57岁的蒋华良,留给世人最后的定格。
本来,24日是蒋华良院士作为专家组组长推动的化学生物学重大专项汇报会。噩耗传来,大家决意取消,以寄哀思。北京大学张礼和院士发朋友圈寄托哀思:沉痛悼念我国卓越的药物化学家蒋华良院士英年早逝,蒋华良院士为我国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药学界和化学界的重大损失。
自2010年始,蒋院士力推化学生物学学科建设,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生物学重大研究计划,将一批从事化学、生物学、医学与药学的学者凝聚在一起,为了人民生命健康攻坚克难。该专项在第一阶段以优秀结题,毫无异议地进入新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化学部、现交叉学科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教授说:“蒋老师对此付出大量心血,惠及整个科研群体。逝者已矣,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悲伤与思念。”
据陈拥军回忆,蒋华良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一五”启动的首批(2006年)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传导过程”专家指导组专家,也是该计划最初设想的始作俑者之一。该计划的实施倾注了他巨大的心血,历经八年以优异成绩在2015年结题后,蒋华良又马不停蹄作为新启动的“十三五”重大研究计划“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专家指导组组长,开始了推动化学生物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征程。正由于两个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在2016年建制成立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
“蒋先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总是站在国家整个医药战略的高度,为医药产业谋篇布局,对于科技前沿的新动态和新发现,他总是敏锐地捕捉并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开展研究。”对于在创新药研究领域深耕几十年的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柳红而言,和蒋华良院士一起做研究的场景历历在目。“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嵇汝运先生、陈凯先院士、蒋华良院士,几位导师经常教导我的,也是我反复对我的学生们说的。
在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在探索世界前沿、倾力推动我国原创新药研发能力提升。“2013年至今,全球获批上市的原创药有175个,中国只有6个。”为了改变和突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科研一线“奔跑”,拼尽最后的力气。
他的离去,让很多同行扼腕痛惜,说得最多的是,“难以置信,无法接受。”
2006年,41岁的蒋华良研究员入选首批上海市“领军人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供图。
睡在实验室的“拼命三郎”,“灯照催人老”
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有个雅号,“睡在实验室的‘拼命三郎’”。
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有个雅号“睡在实验室的‘拼命三郎’”。这位从江苏武进乡间走过来的赤足少年,“勤奋”是镌刻在他生命里的烙印。12岁时,他从《人民文学》上读到介绍数学家陈景润的文章,陈景润在六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十年磨一剑”,摘取“数学皇冠”的情景,“数学之美”、“追求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深深地震撼和影响了蒋华良,他立志要当数学家,并自学数学,希望高考能考上数学或理论物理学专业。
1983年,蒋华良在中学老师的劝说下改报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走入了另一片奇妙世界。从小对探索自然的痴爱,让蒋华良的科研大受裨益。
1993年,上海药物所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安装后,珍贵的机时让蒋华良废寝忘食。为了“获取”更多的机时投入科研,蒋华良索性晚上就睡在实验室,且一睡就是五年,直到1997年底他的爱人从常州调到上海。他没有节假日,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博士毕业时,蒋华良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博士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论文。
以实验室、计算机房为家的蒋华良在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在了药物所。每天,他七点半就到所里开始工作,这个习惯一直保持。
“他是我的知音和事业导师,有血性、有情怀、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徐华强至今难以接受噩耗,“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学问,这是蒋院士的人生座右铭!”
2003年初,SARS病毒肆虐。蒋华良带领药物所实验室研究人员全情投入到寻找抗SARS药物研究中。从4月20日到6月10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为了获得研究样品,蒋华良与同事沈旭在12小时内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为了较快获得SARS重要蛋白质,他俩和学生在实验室连续奋战三昼夜。
2020年初,新冠病毒再次汹涌来袭,蒋华良立刻组织团队于1月19日成立抗疫攻关小组,300多位科研人员放弃假期,与实验室为伴。他第一时间给科技部和科学院写了建议。在科技部、科学院和工程院支持下,蒋华良与饶子和院士合作,领导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组成的联合攻关组,进行抗新冠肺炎药物研发攻关。
“17年来,饶子和院士团队和上海药物所团队针对SARS、MERS等相关冠状病毒的药物研究一直未停,在较短时间取得一系列成果。”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抗2019-nCoV冠状病毒感染联合应急攻关团队宣布:联合课题组已测定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Mpro)高分率晶体结构。
蒋华良与饶子和院士领导的攻关团队,将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向世界公开,希望能在全球范围内集中更多力量,共同应对这次人类公共卫生危机。药物所在新药研发、老药筛选、病毒蛋白质结构解析、治疗方案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2020年9月,蒋华良院士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精力充沛、激情满满的蒋华良,长期超负荷工作,面对“老相”的调侃,他笑说:“天天泡在实验室,陪我的唯有一盏盏白炽灯,‘灯照催人老’。但我不后悔,为人类健康而奋斗,再苦再累都值得。”
2014年,蒋华良在图书馆。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供图。
开放包容,多才多艺,会用英语唱沪剧、越剧
蒋院士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谦和厚道的人品,有口皆碑。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陈国强回忆,早在2002年,蒋华良就甘于做“老二”,协助他牵头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开展药物靶标研究,后又将他引入化学生物学领域。他力荐几位优秀学生加盟交大医学院。如今都成了国家杰青或优青人才。2017年12月,蒋华良当选中科院院士,时任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的陈国强,邀请三位新科院士与医学生面对面。学生问,蒋老师,您之前多次申报院士没成功,是什么令您坚持的?他淡然一笑:不气馁,并不是为了“院士”这个帽子,而是为了祖国的创新药事业,“年轻人,要学会接受挫折。当不当院士后,我依然如故,躹躬尽瘁!”
科研之路上,蒋华良很“新潮”。他的研究团队由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化学合成、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人员组成,建立了适应“基因组时代”科技发展新趋势的新药研究模式。他与所内10余个课题组在合作中组成创新团队开展有关研究,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基金的资助,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当人工智能辅助创新药研发的技术革命到来时,业界判断这将为中国创新药研发添加腾飞之翼,他敏锐地捕捉到机遇,在国内率先组建团队公馆这项世界前沿技术。
多年来,蒋华良的科研硕果累累、诸多荣誉加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第八届十大科技精英、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一等奖)……面对这些荣誉,他保持着科学家应有的谦逊、理性、严谨:“成绩是过去的,科学家努力工作,才有未来,才有更加美好的祖国。”
蒋华良拥有医者仁心、侠骨柔肠。
“清晰记得,我的病人服用您的药后出现好转,您是那么欣喜;10年前,常州老家的病人来上海治疗,我们会一起商量方案,病人健康地生活至今,您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在朋友圈追忆:太突然!太震惊了!我希望这一切只是我做了一个梦,梦醒来一切还是原样……
“蒋院士爱讲笑话,我们笑得不行了,他却是最后一个笑的,很冷幽默。”
“蒋院士会用英语唱沪剧、越剧,毫无拘谨、沉闷或学究气。”
斯人已逝,在师友学生的追思中,“另一个”蒋华良活灵活现。
蒋华良(左三)和同事。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供图。
爱惜人才,奖掖后学,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代代相继
2002年,旅美14年的结构生物学家徐华强,在一个国际会议上结识了蒋华良。两人一见如故。“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幽默感十足。”蒋华良给徐华强留下深刻印象,应他的热情邀约,徐华强到上海讲学交流。 2009年,在徐华强的穿针引线下,上海药物所与美国文安德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2019年,徐华强索性关闭了在美国的实验室,回国全职工作。
“蒋老师是我的知音和事业导师,他有血性、有情怀、才华横溢。他给我无私的支持,所里为我提供充足的场地、经费和人员配置,生活上的关怀也无微不至,让我心无旁骛、专心科研,我在药物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之前在美国实验室的两倍多,既能做基础又能做创新药研发。宽松的学术氛围、勤勉的学生、充足的科研经费,这里是我科研事业最好的归宿。”徐华强说。
在上海药物所年轻人眼里,蒋华良传承了嵇先生的风骨,对年轻后辈的提携不遗余力。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批青年才俊获得国家和上海市的专项科研支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捷报频传。在2020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授奖名单中,吴蓓丽、赵强等凭借“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药物发现”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柳红等凭借“药物设计新策略的建立及其在创新药物发现中的应用”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刚回国挺茫然,好在有蒋老师。”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吴蓓丽对蒋华良充满感激。“在国外读书做研究,只要管好自己,回国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就完全不一样了,蒋老师给我和我先生赵强的帮助巨大,药物所就像一个大家庭。”23日晚,记者联系上海药物所副所长赵强,他悲痛万分地回复:“心乱如麻,可否稍后。”
蒋华良留下一段“不惜一切为人才砸钱”佳话。
2005年初,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学生在BBS上发帖:“蒋华良院长开始砸钱了!”原来在2004年下半年,华东理工大学成立药学院,蒋华良应邀担任院长。按规定,学校每年给他6万元的特殊岗位津贴。他却坚持不拿津贴,而是请学院准用这笔岗位津贴成立“蒋华良奖学金”,奖励学业突出或家庭贫困但积极向上的学生。如此“砸钱”的理由,蒋华良归因于“对科学的研究和探索需要代代相继”。
2008年,蒋华良有了—个新的身份:全国政协委员。这—年,他把参政议政的目光落到了“合理规划科普基础设施”上,一直在为中国科普工作鼓与呼。这位脚不沾地的“大忙人”,愿意为了科普挤出时间和精力,尤其重视向青少年讲述生动有趣的科学。他撰写的很多科普文章,阅读量都在10万+。
“为祖国未来散播科技人才的火种,和做好科研同样重要。”蒋华良说,“科研路是一条清寂的路,听上去美好,坚持做下去是一件不易之事。做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害怕坐冷板凳。我们在前面为年轻人铺路,摇旗呐喊,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为中国科研发展献计献力、奉献一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朋友圈悲恸地写下一段话,道出同道心声:至暗的冬至,将来的圣诞,我总隐隐地感觉会失去什么,没想到是华良!您,怎么舍得了这五彩的世界?华良,想你……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