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书写残疾人事业新答卷
在上海,让城市温暖触手可及
在上海,“五个人人”是城市努力的方向,其中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2021年8月,上海嘉定区40岁的听障人士徐杰和43岁的肢残人士庄建平,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22年8月,以视障人士“不靠谱乐队”为原型的公益电影《奇迹乐队》在上海开拍;2022年9月,用爱和声音为盲人描绘耳边光影世界的韩颖,荣获“2022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不靠谱乐队”。上海市残联供图
拒绝“躺平”,凭借着一技之长,以徐杰、庄建平等为代表的残疾人在上海这座“人民城市”中乘风破浪,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上海传奇”。作为“活力之城”的上海,也奋力谱写着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给“鱼”也授“渔”,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
“在上海工作这几年,我已经从普通技师升级为店长了。”三年来,感智盲人按摩金科路店店长马艳伟已经把上海视为第二故乡。“疫情期间,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因为这里收入更高,也更能实现价值。”
感智盲人按摩店为周边白领送福利。人民网葛俊俊摄
初来上海时,即使揣着高级按摩师和盲人医疗按摩资格证书,马艳伟还是比较腼腆。“在按摩店成长很快,我参加了很多次培训和演讲,不胆怯了,敢讲话了。”晋升为一店之长,马艳伟不仅收入大幅提高,胆量也是见长,招待客人大方得体。
“我一直相信,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今年41岁的视障人士郑凌生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化办公室。曾经的他,在就业中也一度迷茫,由于视力障碍,找工作更为艰难、坎坷。但他阳光、乐观,从不言弃,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
工作中的郑凌生。受访者供图
当2013年上海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时,有着多年工作经验,曾接受过网络信息安全师培训及获得计算机专业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的郑凌生信心十足。当2014年6月名单公示时,郑凌生的名字赫然在列。2021年9月,他也顺利通过专业评审晋级为中级职称,续写着人生的精彩。
不止是郑凌生,同样获得高质量就业,实现梦想的还有听障人士杜承彦。自从2013年加入残疾人职业技术能手俱乐部后,他的人生轨迹就拉开了新的帷幕。
2015年,杜承彦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座奖杯鞭策着我在软件设计上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得益于此,2016年,杜承彦受聘于一家新企业,月薪从不到4000元上涨至7000元;今年,一技傍身的他更是勇敢“跳槽”,收入直线上浮50%。
宝山区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上海市残联供图
从“实”字出发,上海在兜住民生底线上从不含糊,政策一出“一揽子”,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推动残疾人就业全覆盖。
今年以来,上海各区频频“牵线搭桥”,先后举办了多次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在10月14日,宝山专场招聘会中,46名残疾人与企业达成初步工作意向。此外,“阳光基地”“惠农基地”“互联网+”等辅助创新就业模式应运而生,形成了残疾人多层次就业格局。
截止2021年,上海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降至4.5%以下;残疾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1万多个农村就业困难残疾人家庭通过科技助残和“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就业增收。
十年来,上海残疾人“两项补贴”数次上调。以0-7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补贴标准为例,就从十多年前的一次性补贴6万元提升到了13万元。
“上海对残疾人的补贴力度加大,给我们减轻了不少经济压力。”复旦大学听障学生钟同学的妈妈,拿起去年的补贴清单,一一细数着上海的各种补贴:每个月可以收到300元的重度残疾补贴、45元的交通费补贴;每年还可以免费领取价值近千元的人工耳蜗电池及5000元残疾人助学金……
应补尽补,上海从不遗漏。截止2021年,上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惠及9万余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22.2万人。
此外,上海还在点点滴滴,在细微处练好“绣花功”,提升残疾群众生活品质。例如,上海已实现全市盲人免费刷卡乘坐功能;越来越多的景区和文化场所向他们尽情“敞开”;周边无障碍设施优化升级,残疾人出行更便利。
用不一样的视角,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
2022年9月27日,UME新天地影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影者,他们配戴着专属接收器与耳机,观看《1921》无障碍版本。在无电影对白等场景画面时,他们可以听到娓娓道来的旁白解说。
电影《1921》无障碍版本播放现场。上海市残联供图
无障碍电影已经成为上海市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保障了他们共享平等发展的权益。
时钟拨回10年前,视障人士或许还要跨区到国泰影院等“看电影”。如今,上海各区每月都会在指定影院定期举行无障碍电影放映专场,每年可以达到200多场,服务视障人士2万多人次。
2021年10月,一项突破性创新举措上线——“阳光之声”无障碍电影平台推出,为视、听障人群带来更好、更便捷的视听体验。现在,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电影,“追”电视剧了。
上海迪士尼首推花车巡游中文手语翻译服务。上海市残联供图
在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上,上海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9月,国内首个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的娱乐演出在上海迪士尼精彩上演,妙趣横生的歌词在专业手语翻译老师的翻译下得以完美呈现。
“我‘听’到了,以前看过花车巡游,现在有了手语翻译后,我才完全了解演出中歌词的内容。”7岁的听障小游客月月比划着。演出结束后,她感激地拥抱了手语翻译人员。
手语翻译唐文妍工作中。视频截图
“人性化”“不愧是上海”“感觉莫名好酷”“我的关注点都在右边的手语小姐姐”……2022年2月22日起,上海的每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有了“新变化”——增配了一支由葛玉红、顾忠、陈伊佳、唐文妍、寇辰珠、郭奕敏、萧亮七人组成的手语翻译团队,通过轮班制,站立一旁,对着直播镜头“解说”,为上海8万听障人士提供了“看”新闻的平等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应对疫情,做好防护。
此外,在手机端观看发布会的上海听障听众,能从直播中看到占手机约三分之一的手语翻译画面,“看”新闻更方便了。手语翻译陈伊佳告诉记者,不少上海的听障人士和她反馈,这看似小小的变化,体现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温度,他们都感到很骄傲。
“真的是获得感满满,有了手语翻译,我就可以实时观看,及时了解疫情防控最新情况。”曾因“听不见”而放弃收看直播,如今杜承彦可以和健全人一样,同步收看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让更多残疾人在各行各业绽放光彩
在上海,不管是比赛赛场还是政治舞台,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投身上海城市建设的残疾人身影,他们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向阳而生,筑梦前行,不断迸发出生命的光彩。
截止2021年,上海共有58名残疾人及亲友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挥了残疾人代表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
上海市人大代表莫彬彬。人民网葛俊俊摄
2022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残联副理事长莫彬彬在议案中建议,结合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在该区域内推进“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试点,形成“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样板。
通道型场景示意图。上海市残联供图
这一建议正在逐渐推进。今年9月,《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在上海杨浦首发,结合杨浦滨江实际,对于无障碍通行设施、服务设施等布局、建设、维护都作出了细致的规定,有的甚至精确到毫米。涉及全市一江一河的区政府将持续推进沿江沿河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此外,《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已列入今年市人大立法计划,随着无障碍立法工作和无障碍环境建设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到2023年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将会迎来全新的局面。
2019年,来自上海的残疾人运动员张亮敏、锦昌科技总经理柯水昌、自由摄影师魏巍等当选全国自强模范。
其中,柯水昌自2013年起,就孜孜不倦给残疾人朋友免费传授手机维修技能,以一己之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就业,在岗位上找到人生新的方向。2021年,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花落“锦昌科技”。对柯水昌而言,这是无形的压力,但更是砥砺前行的动力。
锦昌科技荣誉墙。人民网葛俊俊摄
2021年8月,上海轮椅击剑队运动员李豪,在东京残奥会赛场,坚毅、沉着、果断,一举夺得男子佩剑个人A级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东京残奥会的首金。2022年5月,李豪被授予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同年7月,荣获2021年度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称号……
冰雪在春光中悄然消融,溪流在春日淙淙流淌。
在上海,和柯水昌、李豪一样,许多残疾人通过技能及才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向社会展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诠释着残疾人的生命尊严和人生价值;他们靠着自强不息、突破自我的精神品格,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正能量,逐步成为城市进步的建设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发展成果的共享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