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奋进浦东】为引领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浦东持续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多年来,新区持续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吸引和鼓励更多海内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到浦东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使博士后这支高层次人才生力军成为浦东企业科技创新的助推器,为浦东引领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政企社多方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
8月24日,2022年浦东新区首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项目线上发布,18家企业共发布了35个博士后科研项目,等待优秀博士后科研人才“揭榜领题”。
早在2000年1月12日,在上海市博管办的支持下,原国家人事部与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就联合批准设立了浦东新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3家政府工作站之一。
博士后制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博士后群体也已成为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从最初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随后慢慢扩大到企业、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逐渐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领域。
浦东新区注重扶持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大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博士后培养机制,通过产学研联动,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从学生到学者的加油站,让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青年才俊。
浦东新区在博士后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中持续发力,多举措推动工作站的建设发展,包括创设博士后人才专项资金激励政策、助力企业搭建博士后人才培养平台、营造博士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等。
2003年11月,为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博士后,浦东首次设立了企业博士后资助专项资金,为每个博士后科研项目提供5万元资助,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步伐。2008年,浦东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将企业博士后科研专项资助由5万元提高至10万元。2020年,浦东聚焦“六大硬核产业”,又将专项资助资金额度从10万元增加至20万元。
为助力企业搭建博士后人才培养平台,浦东不断鼓励优质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分站。截至目前,浦东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下设72家分站,覆盖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金融等行业的优质企业,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181人,成功出站107人,不仅有效满足了中小企业科研发展的实际需求,解决了企业设站难问题,而且吸引了华为、西门子、复宏汉霖等一批知名企业设站,成为浦东博士后揽才的金字招牌。
此外,浦东还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用才”“育才”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2015年,浦东承办了全国博士后制度建立30周年活动暨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出版了博士后优秀论文集,组织交流洽谈会帮助博士后科研成果与市场及产业链对接,促进产学研转化。浦东还为在站博士后解决子女入学入园、人事档案保管、人才计划申报等问题。
博士后梯度化培育体系不断完善
去年,浦东新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又有了探索——首次启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作为推进博士后培养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由新区人社局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战略合作,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二工大、健康医学院等3家高校和银联商务、高仙自动化等9家企业成为首批入驻单位。
创新实践基地以更为灵活高效的博士后培育方式,为企业解决了博士后人员培养的问题,同时完善博士后梯度化培育体系。据悉,有研发项目但尚不具备建立博士后工作分站资质的企业得以获得推荐入驻基地。此外,新区人社部门对评估优秀的分站,推荐其申报工作站;对科研能力强、培养成效显著的工作站及分站,鼓励其申报独立站,获得独立招收博士后的权限。由此,浦东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分站—工作站—独立站”的体系逐步完善。
李宝玺是湖北大学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博士,去年通过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进入支付宝公司,负责数字技术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研究。她告诉记者,进入支付宝以后,不仅研究资料更为丰富,拓宽了研究视野,而且紧跟前沿研究,更有助于科研成果转化。
作为第一批入驻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科技型企业,支付宝公司所属的蚂蚁集团一直高度重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招募和培养。入驻基地以后,蚂蚁集团第一时间开展企业全职型博士后招聘和科研工作,在拓宽蚂蚁集团的人才招聘渠道同时,建立了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博士后研究选题,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不仅能助推大公司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的帮助也很大。开鸿环保是一家致力于大气污染防治的企业,公司体量不大,但大气污染防治属于综合性跨专业学科,涉及环境科学、机械装备、法规体系、材料科学等,寻求科研突破成为公司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我们作为‘中小微’企业群体中的一员,靠自主引进材料科学方面的高端研发型人才困难重重。”开鸿环保总经理倪从兵说,“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后,短短三个月就找到了公司的目标人才,目前已经跟一位博士后达成了合作协议,另一位博士后也已经领题,正在签订审批合作协议。”
企业与高端人才“双赢”
“双赢”是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特点——企业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高端研发性人才,博士后们同样收获良多。
已经领取了开鸿环保公司课题的丁东,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博士后。他告诉记者,学校的科研多以理论为主,很多理论和实验室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但距离技术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很多时候,由于不是特别清楚具体的工程应用需求,不知道具体的切入点,很可能走偏。
“入驻基地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也就是工程实际应用的需求和痛点,更好地把自己的理论和技术与具体工程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可以解决理论和实际的这个鸿沟,更有力地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他说。
博士后本身就是从学生向学者转变的一个过程。丁东说,在学校做博士后,还是会继续延续之前学生和学校的思维,“但入驻基地,可以让我更好地扩展视野,更好地从一个研究者角度寻找研究课题,促进研究更贴近实际,也帮助自己转变到一个兼顾理论和工程应用的学者。”
李宝玺也有着同样的感触。“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后,既得到高校导师的学术指导,也受到企业导师的行业指导,在两边导师的帮助下,对业界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主要关注金融环境相关选题,入驻基地后拓宽了研究视野,对新市民、灵活就业、数字公益、数字普惠金融等前沿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不仅获取了更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可以基于这些资料进行学术和政策研究,转化的成果还能为行业实践和政府公共政策研究提供参考。“能够看到自己的研究落地并应用,很有成就感。”
刚满周岁的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还在不断提质增能。例如,新区打造的“博新湾”,作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线上服务平台,以全过程服务的方式赋能和培育博士后科研人员,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领域提供智力支撑。新区人社部门表示,将持续投入优势资源、优化制度政策、完善服务支持,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为浦东新区引领区建设的亮点工程,服务浦东创新发展。
(来源:浦东发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