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非凡十年 | “最虹桥”,与长宁的下一场双向奔赴……

2022年09月28日16:39 |
小字号

1983年春,随着“虹开发”打下第一根桩基,奇迹就在长宁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众多“第一”相继诞生,带动了本区域的飞速发展,昔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农田,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示范和缩影。

200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鲜明提出“大虹桥”的概念。此后的十多年中,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运,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功能逐渐显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大虹桥”蓝图已初步绘就。长宁,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海市域范围内唯一的中心城区,在国家战略的赋能下,实现了这非凡十年中全区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去年长宁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1.2%,高于全市平均3个百分点,高于上海联动六区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六区之首。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宁片区更是以不到商务区1/7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近1/2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超过1/3的税收。

虹桥,之于长宁,长宁,之于虹桥,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长宁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长宁明确提出,要努力铸就开放特征最鲜明、高端产业最集聚、城区功能最完备、辐射作用最突出的“最虹桥”金字招牌。

素来低调的长宁,以如此“不留退路”的目标开局,是基于对“虹桥之源”峥嵘过往的底气,更是基于对“大虹桥”光明未来的绝对信任。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

下一场双向奔赴,来了。

开放,带来转机与活力

开放,是长宁的鲜明标识;虹桥,则是长宁拥抱世界,世界感知长宁的重要窗口。

过去十年,长宁在不断开放中探索转型、寻求发展,历经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后,在“十四五”开局,实现了深度转型的关键一跃,而这一跃,依然和“虹桥”密不可分。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的29项高含金量政策措施,目前已经有26项政策在长宁落地——上海汰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大虹桥”首个由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凭其持有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落户长宁;25家以上企业率先申请或开通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东方航空、纽仕兰新云、昆联数码等17家企业纳入商务区首批自贸账户开户名单……

“十四五”开局首年, 在有限的空间资源、艰辛的转型过程中,长宁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以开发开放的姿态,走出了新路子,打开了新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达到1826.52亿元。当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7家、民营企业总部8家、贸易型总部2家、研发中心3家,区内已集聚外资企业近6800家。

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蕴藏着更为重要的信息。大虹桥的开放,不仅仅是对外的,更是双向开放。这7000平方公里土地上,既有综合交通枢纽,也有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既有进博会大平台,也有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这里不仅面向世界,也面向国内,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深化对内开放。这样的“双循环”载体平台作用加上长期积淀的开放基因,使得长宁成为“大虹桥”目前开放特征最鲜明的城区。

链接,圈起全球高端资源

长宁目前拥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两大国家级经济园区。前者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超过220亿元,后者2020年单位面积GDP产出达到每平方公里40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园区临空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开放经济四大高地态势渐显,“3+3”重点产业活力迸发。示范区正依托北部片区打响“大健康”和“总部高地”两大品牌,依托中部片区形成人工智能和流量经济新地标,依托虹桥机场东片区打造全球航空企业总部基地和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区。一批主题鲜明、相融共生的特色产业园区也正分片布局。其中,虹桥临空跨国公司(总部)科创园,5年内引来30多家跨国公司入驻,总部占到8成以上。

眼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为“老虹桥”增添新动能持续加码,加上一直以来长宁营商环境的品牌效应,精心栽培的“梧桐树”,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全球高端产业落地筑巢。甚至在疫情期间,企业入住率、税收产出等多个维度还呈现出逆势上扬的态势。虹开发的城市更新也纳入了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晶耀虹桥、国展中心等一批标杆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今年6月,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举行,会上长宁区“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正式发布。作为上海三个市级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之一,对标年初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着重提出的“四高五新”产业定位,“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将作为上海西部在线新经济产业的重要载体布局,积极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以及长宁区“3320”数字战略落地,计划到2025年产业集群规模超过3000亿元。长宁,正不断向要素枢纽迈进,成为全国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创新高地和数字经济总部集聚带。

发展,一体推进宜业宜居

6.25公里的外环绿道绿树成荫,11.2公里的苏州河岸线长宁段亲水宜人,华政滨河步道“一带十点”游客络绎,还有中环桥下设计独特的空间、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愚园路、焕然一新的上生·新所……十年来,长宁绵绵铺就的宜业宜居底色,谋划实施“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一张浓墨重彩的长宁产城融合新画卷正在眼前缓缓展开。

“一张图”和“一张网”显示,长宁将以“最虹桥”为目标,规划以功能形态强聚集、住房保障促融合、公服能级再提升、水绿空间成系统、综合交通织网络为五大策略,加快重点地区用地转型和效率提升,保障生态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引导交通和市政设施用地功能复合,让人、产业、城区共融共生,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

未来,部分原规划商办及科研用地将优化调整为租赁住房用地,建设租赁住宅(人才酒店)。加上已有存量转化以及回租的租赁住房项目,共规划配置租赁住房约10000余套。道路路网和公共交通得到进一步完善,研究构建“大运量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低运量地面公交”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实施外环抬升和迎宾三路东延伸两条交通大动脉,分别完成立体扩容的基础上,构建“四纵十八横”的路网体系。此外,未来还将推动新增26号线轨交线路,连接现有的轨交2号线、10号线和13号线3条横向线路和71路公交,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提升示范区交通出行能力。 

扩圈,立足虹桥拥抱全球

这十年来,从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到如今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和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虹桥的功能定位在不断升级。而长宁,也在“大虹桥”机遇的滋养下发展跃升,不断扩大着“朋友圈”,走向全国,拥抱全球。

“最虹桥”四大目标中的最后一个“辐射功能最突出” 正当其时、恰逢其势。长宁与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距离均在300公里上下,是连通长三角的桥头堡,上海毗邻区、上海大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不同层级空间的各类资源要素经此汇聚、交融与配置,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集聚效应是核心优势所在。

另一方面,高基数和建成区带给长宁的现实压力也是无法绕开的。但,挑战hard模式,是素来爱啃硬骨头的长宁人从不畏惧的。2021年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前,跨前一步的长宁在前一年已经与宁波、湖州、马鞍山等长三角城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沪苏浙皖六市一区企业联合会的合作机制,促进企业和市场主体间形成更多交流互动,实现长三角各城市、园区的互联互通,共享共赢。

未来,在与世界深度互动互促中,长宁将继续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配套优势等,不断推进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辐射,进一步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把旅客变顾客,把流量变增量,推动长三角区域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将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并集聚产业链,布局元宇宙等发展新赛道,升级完善园区生态,持续提升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辐射长三角、联通国际的功能。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30多年前,“虹桥之源”长宁,随着第一代国家级经开区“虹开发”的开拓实现了腾飞。这座虹桥,架起了过去和现在、联通着当下和未来。长宁,也将以“二次开发”“二次创业”的精神进一步擦亮“最虹桥”金字招牌、着力打造服务辐射大虹桥乃至长三角的“人民广场”,继续朝着目标明确的前方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来源:上海长宁)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