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AI纪元(中)︱由虚向实,上海如何厚植人工智能? 

马作鹏 唐小丽
2022年09月06日08:26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我们身处一个数字的时代。从2018年上海举办第一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来,五年间,人们纷纷感叹,数字时代新概念错综交替,新技术更新衍生,新场景不断涌现。
    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地上海的人工智能场景、产业、应用纷繁如絮,敲碎了想象的桎梏。从“AI”到“元宇宙”,我们在尝试紧追这个时代的同时,不妨缓下脚步,从2018年开始,在上海重新认识一番人工智能。
    击节而歌,未来已来。人民网上海频道推出系列报道“AI纪元”,在黄浦江畔一窥人工智能之究竟。

元宇宙展区效果图。主办方供图

元宇宙展区效果图。主办方供图

黄浦江畔,关于“未来”的定义正在引领世界。

所谓未来,一场世界级的大会,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通过“VR”观看,如同身临其境;所谓未来,一件工业品的设计,可以通过数字工具包完成交互界面设计、原型设计乃至开发,所谓未来,机器人为患者做手术,更容易地辨别解剖结构,有效滤除医生手部震颤……

上述未来,亮相于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而且已经应用在相应的领域。2018年的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们还在为“人工智能”是什么而发出疑问,如今“元宇宙”乃至数字藏品的概念已人尽皆知。

5年间,人工智能在上海发生了哪些变化?定睛观瞧,厚植二字最为贴切。

科研、产业的碰撞与交互

“大脑+”

2017年,是世界普遍认知的人工智能元年。

这一年,“AlphaGo”三度进化,围棋天才柯洁泪洒“人机围棋大战”赛场。随后的一年里,上海举全力入局人工智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惊艳亮相。

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说:“与以往从学术界开始不同的是,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是由产业界率先开启的。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当时,图灵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罗杰·瑞迪认为,人工智能作为新型生产力正在登场。通过赋能产业变革,中国企业向世界展示着打开未来的新方式。

2018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认为,“今天人工智能处于发展初期,将来很可能变成一把万能钥匙,能够释放过去人类技术和工具的潜能,必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人工智能要做到可知、可控、可用、可靠。”

开启、登场、初期、挑战……很多来自学界业界的大咖都在2018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大都集中于一个新概念的异军突起,一种新技术的呱呱坠地。

未来在哪里?先入局再说。

据《解放日报》报道,2018年,时任商汤科技总裁的张文,主导了商汤与上海大规模合作项目落地,包括商汤中国总部暨全球研发总部落户上海项目。

2019年,张文离开商汤创立壁仞,短短3年刷新了半导体界融资规模和融资速度纪录,公司原创架构大算力ai通用gpu芯片biren100创全球最高算力,并摘得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大奖。

同样在2019年,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赛道3年之久的非夕科技第一代自适应机器人产品“Rizon拂晓”亮相国内外。成为世界上首台自适应机器人,深度融合了高精度力控、机器视觉和 AI。

自适应机器人遥操作应用。主办方供图

自适应机器人遥操作应用。主办方供图

2021年,“Rizon拂晓” 打造的全自动汽车域控制器产线已于2021年在江苏建成投产。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非夕自适应机器人遥操作应用首次在国内亮相。现场的操作者控制主机械臂,从属机械臂即可进行同步的实时操作,并给予操作者以精准的力感知反馈。

5年后,大咖们的画风变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再谈人工智能时这样说:“大数据和跨媒体智能、跨媒体知识表达相结合,将是人工智能第四次创新方向,这个方向是数据和知识双轮驱动的人工智能。”

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则表示,AI 基础研究方面,要做到人无我有,在制高点的议题上,取得话语权;人有我有,在关键技术上,进入世界前列。

业界也给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风口。Unity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里奇蒂诺说:“当我们谈到‘元宇宙’的时候,我们谈的是下一代的互联网。”

从2018到2022,“大脑”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集中亮相的数字变化,真实反映了这一技术浪潮的崛起。

2018年,50位中外院士、百位国内外龙头企业CEO、百位青年领军专家、1000+创新企业参会;到2022年时,大会汇聚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军学者、知名企业家、国际组织代表等重量级嘉宾500余位,其中图灵奖得主4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马尔奖得主各1位,国内外院士80余位、顶尖高校校长20余位,百度、华为、高通、Meta等科技龙头企业负责人探讨产业创新趋势。

最强大脑的顶级思维碰撞,碰出个未来。

人才、技术的聚合与溢出

“空间+”

“溢出”,近些年是个热词。

当“溢出”和徐汇西岸叠放在一起时,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就在脑海中出现。

智联世界,元启西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分会场再次落址西岸,作为已连续四年承办人工智能大会的会场,徐汇西岸充分发挥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溢出效应,为企业与企业的交汇、人才与人才的碰撞提供了多种可能。

徐汇西岸,AI Tower。徐汇区供图

徐汇西岸,AI Tower。徐汇区供图

回溯人工智能在上海的快速发展,徐汇西岸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一纸《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建中的西岸智塔成为徐汇区促进滨江地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的地标性载体,两栋塔楼确立了重点建设国际人工智能总部基地的目标。

随着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地徐汇西岸,“抢滩”就成了人工智能赛道上的关键词。

如今,位于徐汇滨江云锦路701号的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AI Tower:西岸智塔)成为西岸数智谷核心载体。AI Tower集聚了当下最顶尖的研发机构与应用示范企业。2022年,西岸智塔目前汇聚二十余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机构,汇集1位图灵奖得主、8位院士、150余位博士和3000名技术人员。

纵观世界,各国都试图在模仿美国硅谷的打造模式,乐此不疲。有人也将徐汇西岸这座AI Tower比喻做“垂直的硅谷”。但其实内行的人们明白,只有人才和产业的有机糅合,硅谷才称之为硅谷。

这种类似“硅谷”的隐喻其实暗合人工智能产业在上海的发展,2018年首届人工智能大会时,学界、业界专家代表共150余人参会,参会观展者不过20余万人。

到2022年时,大会汇聚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军学者、知名企业家、国际组织代表等重量级嘉宾500余位,百度、华为、高通、meta等科技龙头企业负责人探讨产业创新趋势。

不仅如此,大会还在在北美、欧洲、新加坡、韩国等地设5个海内外分会场,实现多地联动。截至9月3日下午两点, 37万人次线上体验元宇宙会展,700余家广电媒体和流量媒体播出大会盛况,辐射2000多家网络与自媒体,全网在线观看总人次突破6.38亿。

人工智能在上海由虚向实演进的路上,除了来自大脑的强强联合,还有空间上的无限延伸。

政策、风口的鼓励与引领

“支持+”

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治理也要人工智能。

面对城市治理的复杂难题、产业发展的成本困境、科技创新的一日千里,必须把人民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需求。

2018年以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重点围绕“城市与人的未来”,突出人工智能产业对城市数字化治理的赋能,凸显AI进展对百姓生活的改变。

简而言之,产业要发展至助力城市治理的层面,政府支持力度尤为关键。

从上海市级层面看,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自落地上海首年,政策发布更新就有“原地起飞”的态势。

人工智能“上海经验”初显成效。上观新闻图

人工智能“上海经验”初显成效。上观新闻图

2018年,《关于加快推进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在首届大会发布,围绕加快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开放和应用、深化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布局和集聚、加大政府引导和投融资支持力度等5个方面,提出了22条具体举措。

随后几届WAIC上,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均在大会期间的战略咨询专家会议上审议;上海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22条”、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行动方案,以及全国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全国首个地方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等政策,件件首发。 

区级层面,徐汇区在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上海首个区级层面元宇宙支持政策,五年前就已经“抢滩登陆”,率先发力人工智能产业。

2019年,浦东新区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正式揭牌。三年来,浦东新区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效。今年,随着浦东人工智能十大创新技术、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十大成果的公布,以及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浦东新区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迈入了3.0时代。

面向数字经济新时代,黄浦区则以更宽视野、更强力度、更高效能驶入人工智能与金融领域深度融合的“快车道”,加速构筑“外滩金融集聚带”金融科技生态圈、人工智能“南北两翼”创新生态格局。

在杨浦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实验方案》公布。《实验方案》中对智能社会治理实验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基地第一阶段 (2021年—2026年)的场景建设中,分典型场景、场景集、综合场景三个步骤,从社区、片区、城区三个服务空间层级,由点及面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实验研究。

从总体结果看,人工智能产业给上海数字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回报,上海也以视野和政策为抓手极大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软、硬件发展。正可谓相互滋养,彼此成就。

想象、现实的创造与落地

“应用+”

想象进入现实,创造如何落地,这是门技术活儿。

曾几何时,“无人驾驶”这一概念在网络上掀起讨论的热潮,技术、设备、法律各个层面都有各种声音出现。

然而,上海嘉定安亭,装满雷达探头的自动驾驶车辆已经在这里自由穿梭。近十家企业,100多辆智能汽车,在测试道路上开展示范应用,已两年有余。

此外,无人驾驶轨道交通悄然融入上海市民生活,已有5条全自动驾驶线路全部实现无人驾驶。

全自动无人驾驶的上海地铁10号线。上海市交通委供图

全自动无人驾驶的上海地铁10号线。上海市交通委供图

每天早上,上海地铁10号线会自主“起床”,从自动唤醒、综合自检、开关门,一气呵成。等晚上安全送完最后一批乘客,下班。“睡觉”之前,还不忘上传当天的运行数据。10号线是上海第一条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运行的轨交线路,更是带动了轨道交通的革新。

10号线能够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卡斯柯功不可没。作为轨道交通行业的领军型企业及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代表,卡斯柯率先开始了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积极布局。

在交通管理领域,以往使用摄像头来识别交通事件的模式,并不适用于雨天、夜晚和有雾等特殊情况。一些城市会使用雷达代替摄像头,虽然在低能见度情况下达到更好的识别效果,但通常无法像照片一样显示真实场景蕴含的丰富信息。

这一细分领域同样有了人工智能助力。

闪马智能用“相机+雷达”融合的形式实现多模态视觉感知,可以精准解决传统摄像头监控交通模式遇到的问题,做到更加可靠的交通管理。

衣食住行四件事,仅“行”一项就有如此丰富的应用场景照进现实生活,这是人工智能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生活的一种显性方式。

事实上,以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契机,上海人工智能在行业生态、产业规模、创新成果、应用赋能等方面成果斐然,人工智能从新技术变为新治理方式。

8月26日,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工信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场景开放和技术应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发布多项举措,为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与智能产业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

五年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实现倍增,上海AI人才已从初期的10万人增至18万,约占全国1/3。当一隅作为“高地”成为共识时,其身后的发展力度和速度都是关键。

五年间,上海发布三批共计30个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针对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方案。便捷就医、为老服务等11项数字生活标杆场景和百个应用场景体验手册及地图发布,让人工智能不断走近生活、贴近民生。

人工智能由虚向实落地,上海在这条赛道上厚植出个未来。

相关链接:

AI纪元(上)︱从零到壹,上海为何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AI纪元(下)︱未来世界,上海怎样深度拥抱人工智能?

(责编:马作鹏、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