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引领区】浦东:走出一条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
推动5G从“能用”向“好用”快速迈进,在“5G当先”的时代,“中国芯”一改过去落后局面,奋起直追,赶上世界一线对手,全球排名从“无名之辈”到“第一梯队”;从浦东诞生的“创新药”正为全球肿瘤等治疗领域贡献“中国答案”和“中国方案”;上海数据交易所在浦东成立,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释放数字红利,数据产品挂牌已超100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明确了浦东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任务: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所谓的“世界级”,即具备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合作的能级。
一年来,浦东正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为目标,带动全国产业链升级,提升产业集群在全球的影响力。同时,在构建创新生态、构筑创新链条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推出了一批标杆性措施,走出了一条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
下一步,浦东正计划最大程度发挥立法授权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促进效应,立足整个科学体系的总源头,在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率先垂范,加快将引领区打造成全国“科技创新策源+产业创新新赛道”的一面旗帜。
“从无到有”的探索 浦东是不二之地
最大程度发挥立法授权对产业的促进效应
80后博士杜乾带着最前沿的“脑机接口”项目来到了浦东。她就读上海交通大学时,本科主修生物医学工程,随后赴美攻读脑科学专业,在国外就职期间曾发明了全球首款获FDA认证的脑疾病早筛产品和新冠唾液检测试剂。怀揣将脑科学前沿成果带出实验室、落地产业化的梦想,杜乾及其团队今年将创业首站设在了张江。她说,做“从无到有”的探索,浦东是不二之地。
引领创新,就意味着不断突破,率先触碰难点问题、率先打通制度堵点,甚至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上海被普遍认为是极具竞争力的生物医药高地,而浦东新区更被寄予厚望——最新统计显示,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三分之一集聚张江,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有三分之一布局张江,全国获批的一类创新药有三分之一源自张江。对标国际最先进的产业集群,这条高阶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如何进一步提升能级,实现新一轮的布局和突破?
加速向引领区建设迈进的浦东新区,在去年迎来了一部重磅法规:2021年12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规定》共34条,针对长期以来影响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分别从完善管理体制、推动改革突破、创新服务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强化资源保障等五个方面,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实施与空白填补。
对标国际、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着力打通理顺堵点难点的立法改革还将拓展到其他重点产业中。
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李慧透露,今年已启动了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上的立法,以及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专项立法的工作。“引领区建设实际上为新区发展立法赋权。去年科经委在市职能部门的牵头之下,制定发布了生物医药方面的建设规定,产业‘尝’到了法规对营商环境触动的良性循环促进作用,今年新的法规确立进行制度性突破,会更加有利于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硬核产业在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协同发展,更有利于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发挥好引领区整体产业引领、经济引领的作用。”
开放是浦东最鲜明的品格
形成金字塔型创新格局
入选比率小于5%,且成员企业均在其研究方向拥有独特建树,覆盖肿瘤、免疫和神经科学等多个治疗领域,筛选标准是“颠覆性创新”。今年5月,罗氏中国加速器宣布启动一年“成绩单”:已有9家本土创新企业从200多家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加速器成员企业。
罗氏中国加速器还有另一重身份:首批浦东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成员之一。
作为浦东落实中央《引领区意见》的重要举措之一,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是由行业龙头企业或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发起建立的,遵循开放式创新全球创新趋势,吸引集聚创新力量实现协同创新的新型载体。
浦东持续开放的姿态,更好的服务保障、更优的营商环境吸引了跨国企业纷纷加入。浦东新区科经委最新数据统计显示:GOI发布以来,大企业踊跃报名加入,本年度已有34家授牌,对标“3年100家”总体目标,任务完成超1/3,目前已集聚了10家技术赋能合作伙伴、16家信贷赋能合作伙伴和10家投资赋能合作伙伴,深化开展对GOI的服务赋能。
第一家入驻浦东张江的外资企业——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这样评价:国际化是30多年来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浦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罗氏制药将继续扎根上海、立足浦东,在惠及中国患者、推动医药创新的同时,继续为浦东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开发开放三十多年来,浦东科技创新也从阡陌之地蝶变为“创新引擎”,初步构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框架,形成自上而下,由数十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端科研院所策源、数百家内外资大企业引领、数万家创新创业蚂蚁雄兵支撑的金字塔型创新格局。
《引领区意见》提出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上海在建、在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并在若干领域实现首创独有。其中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试验装置和用户装置等8个在张江科学城。
在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上,一年来,新区已先后推出了《浦东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十四五”规划》、《浦东新区人工智能赋能经济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将改革开放的整体态势和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重点领域建设互相深度融合,让个体在“热带雨林”的创新环境中,能深度参与全球的产业和科技竞争合作中,凭借自主创新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创新生态注入新活力
让科技工作者获得更多可利用资源
创新策源是浦东引领区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在环境营造上浦东也在思考,让科技工作者有更多创新资源可利用。
据悉,今年在市政府的指导下,浦东新区跨前一步与市政府共同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区域创新发展基金的建立工作。目前,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准备就绪。
“国家自然基金代表中国科技界最高水平,这一基金对研发机构和相关科研工作者来说非常看重。该基金的牵引,既有利于推动浦东新区在地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做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整个浦东新区进一步集聚相关的研发机构,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李慧表示。
打造创新新高地,浦东不仅提供了“高规格”的设施配置,更抓紧提升“软环境”的服务能级。作为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江科学城也正在经历一场“蝶变”。
7月11日下午,总高度达320米的双子塔——张江“科学之门”地块项目又迎来了新进展:其中一幢总高160米的办公楼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目前,320米西塔超高层核心筒已率先封顶,东塔也正在赶上。
在“科学之门”的旁边,以阳光、大地、水和空气为设计元素,有着十种颜色渐变外立面的张江科学会堂也已竣工。与在建中的张江“科学之门”隔河相望,位于浦东金色中环发展带上的张江水泥厂也即将开启蜕变之旅,将和科学会堂及周边建筑群,共同组成张江城市副中心,成为浦东引以为傲的科创象征和标志。
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透露,通过新建独栋总部办公和标准塔楼办公产品、发展文化服务和创意商业配套、保留并更新改造万米仓、水泥筒仓等历史工业特色建筑等方式,水泥厂将蜕变为产业共生、建筑多元化、人文共享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园区。这块“黄金宝地”有望成为契合企业成长需求和产业发展的科创主阵地,为张江的产业空间、产业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科技与人文“两翼齐飞”, 筑巢引凤,也让更多科创人才选择在浦东安居乐业。以张江科学城为例,现有从业人员49.9万,硕士及以上学历科技人才占比超过16%,是全国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今年以来,多家全球顶尖公司开始讨论在浦东项目的产能扩增,“浦东已经成为吸引人才的‘强力磁石’,未来我们希望不仅是把最前沿的研发放在浦东,也期待在这里实现更多的产业化布局,用‘浦东研发’、‘浦东智造’在国际舞台上一展拳脚。”相关企业人士说。
(来源:浦东发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