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产业发展开辟“新航道”,上海助力打造体育“独角兽”企业
疫情给体育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困难时期体育企业如何抱团取暖,突出重围? 7月11日,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和上海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揭牌,成为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扩大体育产业“朋友圈”
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是上海历史上首个在体育领域由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的企业代表组成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首批会员由近100家主营体育产业的各类企业和机构组成。联合会的成立,代表了全市体育企业共同的心声,有助于提振体育行业信心,也标志着新时代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当天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和上海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上海体育产业的健康成长和体育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打造提供有利条件,共同推动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迈上更高台阶。
体育产业是提高市民健康水平、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不仅对上海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具有关键作用,更对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联合会携手基金将积极整合行业企业力量,充分发挥“搭平台、配资源、提建议、促交流”作用,搭建政企交流“连心桥”,当好行业发展“助推器”,扩大体育产业“朋友圈”,推动产业内外实现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当天,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的第一次会议。本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章程(草案)》,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监事会负责人人选,选举确定联合会第一届负责人人选。
新当选的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首任会长、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樊建林介绍,“此前我们也学习借鉴了长三角地区和其他兄弟省市体育产业联合会的模式,希望借助联合会平台,能促进体育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优化配置,能代表企业发声,把困难和建议反馈到相关部门,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构建产业发展新起点
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上海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一批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落户上海,大型国有企业围绕体育产业加码加力,民营体育企业迅速崛起。数据显示,2016年本市体育企业共计8910家,到2021年已达29767家,增长3.3倍。
产业发展需要多方合力,为构建政府、市场、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体育产业要素流通和合作,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从2018年启动筹备,四年间各方对联合会的性质、定位与功能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论证,形成了普遍共识,致力于将上海市体育产业联合会建设成为一个公益公信的组织、合作共赢的平台和促进发展的机构。
上海市体育局规划产业处(法规处)处长余诗平表示,当下,政府层面将借助联合会平台发挥作用,推动助企纾困的落地,让体育企业能更快地了解相关政策。“比如人社部门的职业培训补贴、上海几家银行推出的金融服务产品等,我们都将通过推介,让企业知晓这些政策。”
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兼上海久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春花介绍,基金将通过市场化运作,优化投资赛道布局,在“体育+”领域培养一批优秀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公司,同时以资本为纽带吸引国内外优秀体育集团来上海投资落地,通过基金运作来提升体育产业,助力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未来,联合会将在服务全市体育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体现担当,积极成为体育主管部门及体育企业间的双向交流渠道,促进政企良性互动。联合会将加快打造一个开放多元平台,深化企业间合作交流,促进产业资源共享,构建跨板块跨业态间的互惠共荣发展格局。
副市长陈群出席会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