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探寻上海经济新竞争力系列专访

徐飞:直面阵痛期,抢抓新赛道 

董志雯
2022年07月08日12:49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5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全力助企纾困、推动复工复产复市。疫情影响之下,各方主体如何打造经济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上海频道推出“探寻上海经济新竞争力”系列专访,邀请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一起来谈谈如何提振经济信心、助力上海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

疫情影响之下,未来上海经济发展会有何变化?企业如何变危为机迎接新挑战?上海吸引人才的优势在哪里?就此,人民网上海频道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

绕不过的阵痛期,要更加拥抱数字经济

疫情反复影响之下,各方如何助力提振上海经济发展的信心,经济发展会有何变化?

徐飞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绕不过的阵痛期。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上海经济领域很多行业和企业,因新冠肺炎疫情几近停摆,经济重启必将经历一段艰苦的恢复拉升阵痛期。“启动恢复经济不像汽车,只需一脚油门便能如愿,而是更像飞机需要长长的跑道和急不得的逐渐爬升。因此,耐心尤其是信心很重要。”

二是更加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当前国际形势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对“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内经济发展看,需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六稳”“六保”仍是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从特殊社会条件看,以稳为主有利于防范化解新冠疫情等各类风险挑战。

因此,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言之要“四稳”,即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稳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稳定市场预期。在具体措施上,以稳预期为例,上海需重磅启动、集中开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聚力稳住经济发展预期。“通过这些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广、溢出效应显著的项目,为上海当前和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徐飞说。

三是更加注重“反脆弱”。反脆弱是在不确定世界和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这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环境中的生存法则。作为人口密集、产业密集、负荷密集的超大型城市,上海对城市的反脆弱性要更加关注,加快建设更具韧性、鲁棒性(英语:Robustness,意译为稳健性)的柔性城市势在必行。

为此,徐飞建议:上海经济将更加关注民生保障等战略物资的安全和供给,更加注重技术链、创新链、价值链、资金链、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延链、增链、固链和强链。

四是更加拥抱数字经济。徐飞表示,已经起步并迅速成长的数字经济与在线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将持续助力上海经济在“两手抓、两手硬”中保持有效运转,缓冲疫情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当下,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呈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趋势。“上海应抢抓元宇宙、智能终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数字经济新赛道,谋划新发展。”徐飞建议。

亟待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

徐飞认为,疫情对上海经济造成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改变。全球的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风险在不断加剧,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经济的不确定性随之明显增加。

二是国内突发疫情时有发生,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普遍阻滞,供给和需求双双受到重大冲击。

三是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境况堪忧;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订单,导致虽复工却未能复产。

四是在病毒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必须用足够大的刺激力度才能重启消费。因此,亟待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回补,释放消费潜力。当下需求虽发生温和反弹,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制约经济快速恢复的主要因素。

机遇方面,徐飞认为,本轮疫情给上海一次全面检视问题的机会。

“这次疫情是对城市应急体系的一场大考,为上海推动韧性城市规划建设为已任,以抓好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为牵引,以城运中心为依托,以应急任务处置为中心,推动上下左右联动协同,加快建设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体系,打造全天候、现代化、系统性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提供难得契机。”徐飞表示。

同时,疫情也给破解一些难题提供难得机遇。“常态下变革会遇到巨大阻力或没有动力解决那些早该解决的问题,但在疫情危机面前退无可退,倒逼直面问题,置死地而后生,从而使难题得以解决。” 徐飞说。

用足用好帮扶纾困政策,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答题

“企业要把疫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徐飞直言,企业要确保“不倒”,能“活着”度过艰难时期。对一些中小微企业而言,如果说过去是为利润而拼,现在则是为生死而战。为此,企业要高度关切现金流,改进管理,极限式降低成本,舍弃没有未来的业务,采取一切措施“捂紧钱袋子”保守财务。

“现金为王,这对企业活下来至关重要。”徐飞表示,当下中小微企业要充分利用一切能用的外部条件,特别是上海市政府近期发布的《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中的50条政策,要把这些帮扶纾困政策用足用好。

对那些在疫情中或因其它原因“倒下”的企业,该怎么办?徐飞建议,企业主要勇于二次创业或再创业,以新姿态、新状态进入新赛道。

徐飞认为,对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答错了或答慢了都等于后退甚或被淘汰出局。基于数字化技术,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现在成为解决技术、成本等企业痛点的关键手段,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更应体现为原创的技术创新能力。徐飞认为,“头部重点企业应力争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成为科技领军企业、高端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为此,需要发挥原创技术需求牵引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创新要素集聚,聚集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

徐飞进一步指出,加大原创技术投入,开展高质量国内创新合作,加强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原创成果转化,提高原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向标准转化力度。此外,增强数智化研发和智能化制造能力,强化数据资源和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推进科研生产模式数字化变革。

人才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徐飞认为,“疫情肆虐后的上海依然具备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是上海吸引人才的底气。”

徐飞表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力一直很高,优美的环境、丰富的生活配套设施、良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已然成为海归首选地。

上海集聚的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总部、外资研发中心,拥有的大批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平台,在吸引人才上也历来优势明显。徐飞认为,“近年来,上海市持续采取积极的人才引进战略,不断夯实其成为全球人才高地的基础,注重发挥作为连接国内外、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的人力资源集聚辐射能量场作用,并通过密集出台诸如户籍制度改革等多项政策,不断为人才引进战略注入更多活力。”

“要积极有为,主动出击。”徐飞建议,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人才高地,不能坐等人才自动上门,要深入研判海外高层次人才不断变化的资源状况,深入分析影响海外人才回国效力的多样化多层次因素,准确把握不同机构、不同部门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着力突破海内外人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和作用发挥等瓶颈。

另一方面,要着力建设吸引人才的优质营商环境,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综合环境,完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人才政策体系。一座城市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是否有充足的发展机会、完善的人才保障机制、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开放包容的宜业工作环境。上海要突出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不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创新创业便利性;要降低要素成本,让全球“最强大脑”在这里以最低成本获取创新创业发展的生产要素。

再比如,针对年轻人更关注职业规划、上升通道、发展空间、成长计划等新趋势和新特点,应进一步细化有关政策。人才政策也应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对于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领域,有必要出台针对该领域核心门类人才的特殊政策。

徐飞强调,同时,加强对政策的宣贯,加强多方联动,整合各条线人才服务事项,围绕人才引进、项目申报、政策兑现、生活保障等服务链,重塑业务流程,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一站式集成化服务。

(责编:董志雯、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