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天研制对接机构已圆满完成20次空间对接
上海航天研制的对接机构已圆满完成20次空间交会对接
搭建入住空间站可靠“生命通道”
■本报记者 俱鹤飞
6月5日,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航天员将入住空间站开启他们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生活”。飞船里的航天员如何进入到空间站?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关节部位”,上海航天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入住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生命通道”。
精准停靠“太空母港”
发射入轨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踏上追逐空间站的征途,并与核心舱实施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停靠在“太空母港”天和核心舱预留的“航天员专用通道”。追逐、靠近、牵手、拥抱、共舞……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过程堪比一场“太空华尔兹”,舞姿轻盈曼妙。而作为实现交会对接的关键产品,对接机构将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捕获、缓冲校正、拉近、刚性连接等一系列动作。最后,对接机构会通过锁紧12把对接锁实现飞船与空间站的密封与刚性连接,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的对接通道。这时候,航天员就可以依次“下船”,前往空间站。
“太空门廊”进出自如
从飞船进入空间站,并非像我们走进家门一样简单容易。稳稳停靠空间站后,航天员首先要打开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的舱门,来到飞船轨道舱舱门前。此时,轨道舱的前端主动对接机构和核心舱的被动对接机构之间,已经形成了一条直径80厘米、长约1米的通道,这就是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太空门廊”,在这里,航天员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取出“钥匙”打开通往核心舱的双重保险门。
在对接机构研制之初,设计师对标国际先进采用了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为了给航天员进出自如的空间,设计师对安装在对接机构上的产品进行了集成设计,并参照人机工效学等方面,最终给航天员搭建了一个直径达80厘米的圆形通道,相当于正常房间门的宽度。不仅如此,设计师还在地面进行了各类模拟实验,其中一项就是按照航天员体型最大包络,请一位身高1.8米、体重80多公斤的设计师进行了现场穿越人机工效评价,确保航天员通行“感觉良好”。
“生命通道”密不透风
对接通道打开后,航天员相当于进入一个大的密封舱,为了保证航天员安全,整个密封舱的密封性至关重要。如何保证100%的密封性,对接机构框面的密封圈就成关键点。
上海航天805所设计师介绍,神舟飞船的密封圈采用双圈设计,安装在主动对接机构的对接面的T形凹槽里。这种设计可以确保在零重力和恶劣的空间环境效应情况下,不会从对接面脱落,使密封性能得到双重保护。设计师对密封圈的材料也进行了长达6年的攻关,解决了普通材料在低温环境中的“脆变”特性以及长期工作后材料老化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为航天员打造了一条密不透风的“生命通道”。
从对接机构1.0到对接机构2.0,从对接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到对接天宫空间站,从前向对接、后向对接再到径向对接,从几十个小时到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短短11年间,对接机构已圆满完成20次空间交会对接,以一次次安全可靠的“太空之吻”成就了一款金牌产品。(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