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物业经理顶住防疫运营双重压力坚守岗位一个多月
“80后”物业经理顶住防疫运营双重压力坚守岗位一个多月
“对居民的合理需求,一定负责到底”
■本报记者 戚颖璞
5月3日,天刚蒙蒙亮,新望花园还在沉睡,有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天,小区又要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惠乐物业经理刘水萍和团队必须赶在医护人员进场前,完成搭棚、消杀等一系列准备。刘水萍是上海在岗抗疫30万名物业人中的一员。疫情之下,绝大多数市民被封控在家,维修诉求和突发事件几乎是翻倍猛增,包括刘水萍在内的所有物业人,都面临着严格防疫和日常运营的双重压力。
从半个多小时压缩到几分钟
小区防疫,“棚”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下雨了,核酸检测点、快递堆放点要搭棚避雨;出太阳了,核酸检测点要搭棚遮光,防止屏幕过曝无法扫码。在新望花园,社区搭棚的重任落在了刘水萍的肩头,第一次搭棚,她带着保安和维修工5个人,在大半夜研究了半个多小时,被大雨浇得湿透。
看起来容易的搭棚,为何这么难?“之前我们从没搭过棚子,看到一地的零件,有些发蒙。”刘水萍说。这支物业团队配置,在上海老小区中颇为常见,保安、保洁加上维修工,平均年龄60岁,“80后”刘水萍是最年轻的一位。上手速度虽不比“90后”“00后”,但是胜在朴实,有耐心,有经验,很得居民的信任。
自那之后,刘水萍带着团队反复练习,搭棚速度也从第一次的半小时变成了如今的几分钟。不过,“搭棚”只是第一步,后续消杀、管理、运送都是“一棚子”问题。每3个小时对“快递棚”进行消杀,每一单快递都要提醒居民二次消杀,每一次核酸采样结束清理场地,每一回上门收取生活垃圾和涉疫垃圾,通知相关部门进行运送……这些防疫工作占据了刘水萍和团队的绝大多数时间,自从3月下旬小区封控之后,他们干脆全员留守小区,每天5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仅消毒原液就用掉500斤。夜半,团队回到住处便沉沉睡去。
连续一个多月在岗,刘水萍和团队没有地方洗澡,一些居民主动邀请他们到自己家,刘水萍一一婉拒了。“尽管业主是好意,但是我们接触的人多,感染风险大,我们必须要为业主的安全考虑。”她说。
记者从上海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了解到,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因素,过去一个月里,上海物业人员的阳性感染率排名在全市靠前,但很多小区物业仍在这个“风险岗位”上坚守超过一个月。“居委的工作量比我们大多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配合,和居委、居民一起撑过去。”刘水萍说。
最普通的维修成了最大挑战
让刘水萍没想到的是,疫情期间,最大的挑战却是日常维修。
5月2日中午,物业办公室电话突然响起。“我们家返水了!能不能让师傅赶紧来看看?”电话那头声音急切。刘水萍和维修工一听,放下饭碗,连忙带上维修包赶了过去。这户人家住在3楼,因为小区老旧,旧管道的口径比较小,污垢日积月累难免堵塞。维修工检查完毕,决定把居民家里的管道和相连的户外总管一并疏通。经过3个多小时作业,大量顽固污垢被清理出来,师傅也热得大汗淋漓。
封控期间,小区里突发状况接二连三。虽然连日奔波在抗疫一线,但物业人却不敢放松警惕。有一天半夜12点多,刘水萍突然接到电话,小区某个路灯短路失火。放下电话,她连忙冲了出去,从楼道拎出灭火器开始喷射,在警察、消防队和电力公司工作人员赶到前把火扑灭了,前后只用了十分钟。失火路灯发出的噪声引来了不少居民关注,刘水萍又掏出手机,在居民群里向大家告知了这场意外和处理结果,安抚好居民才回到办公室休息。
这段时间,刘水萍收到的感谢和抱怨都有。“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尽力改善,解决不了的,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向居委汇报。做我们这行,对居民的合理需求一定负责到底。”刘水萍说。(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