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在这里,“大白”与“志愿红”并肩相守……

2022年05月06日15:14 |
小字号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4月1日深夜,杨浦区中心医院接到任务尽锐出战,在短短2小时之内组建起一支由医生、护士、医技、后勤和管理人员等组成的集中隔离点医疗队,进驻杨浦某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并在48小时内完成对现场的环境熟悉和功能布局,迅速展开感染者收治工作。4月11日,医疗队又接到了更艰巨的任务——转战新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开启新一轮管理服务工作……

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内,不仅有尽心付出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不求回报的志愿者、彼此交心的“邻居”……他们用爱与守护,筑起抗疫之墙,传播温暖与力量,开启了一段“大白”们与“志愿红”共渡难关的佳话,见证医患同心的并肩相守。

他是团队里的“大家长”

4月11日医疗队接到转战新隔离点的任务后,队员们面对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内环境和布局如何?亟待转运感染者数目多少?面对这些未知情况,医疗队面临的压力不小。

在杨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林谋斌的带领下,132名队员紧急开拔,迅速投入紧张的工作,日以继夜抢时间完成了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功能分区、人员排班、环境消杀、物资分配等工作。48小时不到,该隔离点正式开始接收感染者。

在现场,林谋斌如同“大家长”一般,关心着每一位口罩背后的“孩子”。大到总体管理和各部门的协调运行,小到队员们的工作环境、生活饮食,各种事情都在他心里挂念着。“这涉及到我们队员的安全,一定要立刻整改”、“队员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林谋斌果断地指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督促认真处理。这样的责任担当,给队员们带来了定心和放心。

就医保药,一个都不能少

集中隔离收治场所里有没有医疗服务?这是许多即将入住的隔离人员最关心的问题。为保障收治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就医用药需求,杨浦区中心医院医疗队配备了专业医师、医技和护士团队,除了做好健康管理、随访观察、对症治疗外,还会为患者提供常见疾病的诊疗以及药品配备等服务,全方面保障人员的医疗服务需求。

据了解,目前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内配备了充足的常用药,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用药,对于患者的处方用药和其他特殊用药,医疗队也借助物流便利条件,每天安排车辆往返中心医院和集中隔离收治场所之间,实现药品的及时输送,全面保证患者医疗药品需求。此外,受客观条件限制,当需要某些综合性医院所不具备的个性化用药时,外面的医疗团队也会及时联系专科医院,进行快速调拨。

“我们每天交接班时,都会进行半小时的‘特殊患者’信息关照,他们中有身患基础疾病的、处在术后恢复期的、年龄较高的、情绪波动较大的,不漏下一人,不忘记一件。”杨浦区中心医院普外科医生李越说,集中隔离收治场所的他们不是冰冷的床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白发苍苍的爷爷、穿红衣的女孩儿、那名稍显瘦弱的高个儿……每一位的情况都牵动着交班医生的心,反复叮咛嘱咐下一轮接班医生多加照顾。在此基础上,当遇到患者的基础疾病需要进一步治疗时,杨浦区中心医院提供的及时转诊服务,也为医疗团队提供了强大支持。

“这里的一天很简单,和过去的病房查房差不多,只是这一次我们要跑的场子大了一些。”李越说的“简单工作”,是值班期间,为分管楼层里的上百名特殊患者一轮轮测量血压、血糖等等,医护人员们往往在手握仪器、满场奔波后,衣襟湿透……

这一次,守护着挚爱的亲人和朋友

包括护士长王剑琼在内的5位护理组组长都曾奔赴武汉雷神山方舱进行支援。这一次,他们再次冲锋在前。“当时在武汉,面对重症患者,我们坚守病房,全力执行医疗救治工作。如今面对的患者症状较轻,他们在基本医疗服务以外,有更多其他方面的需求。”

错综复杂的疫情现状对医疗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有学生上网课,他们要做“临时班主任”,设施紧缺情况下,他们腾出自己的办公桌,供学生们架设电脑,收看网课直播;陌生环境转换让独居老人感到巨大的不安,他们就当起“临时儿女”,从生活起居到思想心理,事无巨细地照顾着一切;“智能化抗疫”时代,他们是“技术员”,接触学习无人车技术,通过投入使用无人车运送药品等物资,减少人员流动接触,提高管理效率。

6小时一班,一轮又一轮,一茬又一茬,为了让同事尽快休息,他们常常提前一小时达到方舱门外,穿戴防护服,完成交接班工作。为了避免中途穿脱防护装备,接班前他们尽可能少吃少喝,以此避免上厕所……昼夜交替间,他们的生活作息被打乱,但他们不曾有一句怨言。“和武汉不同的是,这一次我守护的是我多年来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我家乡挚爱的亲人和朋友,我怎敢有丝毫懈怠……”

“我的选择,没有后悔和遗憾”

在集中隔离收治场所里,还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是医务工作者的“最佳拍档“,是感染者的“知心好友”。其中有退休后的机关干部,有专业从事心理辅导的狱警,有耄耋老人,也有热血青年……这支由感染者自发形成的志愿者队伍,成为了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充分保障安保和保洁人员安全,切实阻断疫情传播链,医疗团队尽量安排对病毒防范有专业认知的医护人员驻守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其他人员则在外围进行相关服务。因此,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内的大部分工作都由医务人员承担。这样一来,收治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压在了楼层管理员身上。

然而,面对各自楼层上百人的管理规模,大楼里的“楼管员”难免有忙不过来的时候。集中隔离收治场所的第一批患者王伟发现了这一情况,“我看一个小姑娘穿着大白服,提着一大袋垃圾,实在不方便,于是就想帮一把她。我就想着,给她省下些时间,她就有精力去照顾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与他有相同想法的还有陈奕和、余聪、尹森霖等人。当天下午,大家就和管理人员联系,表达了想在集中隔离收治场所内做志愿者的想法。他们干劲十足,感召力也“满分”,不出几天的功夫,每个楼层都有了自己的“志愿者团队”,目前基本承包了方舱内的餐食发放、垃圾回收处理、物资协调搬运等体力活,还协助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员进行核酸码登记工作。他们还做起心理辅导、活动策划等脑力活,及时疏导人员情绪、传播满满的正能量。

近日,王伟的核酸转阴了,但他却没有急着离开,而是申请留了下来,继续当志愿者。“我爸是军人,他对我这次的决定非常支持。我也每天和远在西安的父母视频连线,向他们报声平安。”当被问及缘由时,他说,“很简单啊,每天看着医务人员辛苦地为我们服务,我就也想着为他们减轻些负担。而且在这里十多天,环境和人我都熟悉了,干活的流程和经验也都有,与其交给一个新人慢慢上手,倒不如我留下继续干完。”

(来源:上海杨浦)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