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自创魔力教具、用高数战疫……这所大学线上课堂既有“抬头率”,又有“点头率”

2022年05月05日11:22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上海5月4日电(陈晨)上海进入疫情防控全域静态管理,线上授课全面铺开,从面授到云端,尤其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作为大学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如何保证线上教学的效率与效果,给学生最好的上课体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理学院精准发力,创新改革,让线上课堂既有“抬头率”,又有“点头率”。

自创教具新意足,引导学生爱上网课

线上讲授刚体定轴转动的问题时,理学院大学物理教研室谭默言老师发现学生在“力矩”知识点的理解上遇到困难。苦于没有适合的教具进行演示,忽然看到自己孩子的乐高玩具,顿时来了灵感,她结合课程内容巧妙改造,将原理应用的场景录制成视频:几条软链之间的拉张平衡可以使支架悬在空中,引导学生思考张拉整体结构在同时满足受力平衡和力矩平衡两个条件下实现平衡架的“悬浮”。

“这哪是物理课,简直是变魔术。”学生们看到了不由惊呼,从最初不可思议到最后感叹神奇,随之加深了对力矩知识内容的理解。

“光电检测技术原理”在讲解上比较深奥,《大学物理》课程教师郭春凤利用家里的白色硬纸板,透明薄膜、蜡笔、小朋友玩的风车枝杆制作了调制盘,演示较小和较大截面光束通过调制盘后的出光情况,以网络直播现场演示在光束由小到大的变化时,相应的调制波形由方波变为正弦波的全过程。小调制盘转动光影检测大课堂,形象演示让学生纷纷点赞,“线上物理课可以那么有趣,爱了。”

此外,充分考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要求和学生居家的实际情况,教学团队提出了居家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利用手机传感器、细线、水桶、直尺、打印纸等身边的实验器材,进行驻波共振法测声速、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等物理实验,“这学期不进实验室也修满了实验学分,有效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学们纷纷感叹到“原来生活处处是物理”。

“30+15”课程寓教于乐,让学生直呼“接地气” 

带着有趣的灵魂,上有温度的课。针对线上课前半节课“在线”,后半节课“掉线”的困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理学院数学专业教授们积极探索在研究生课程中试行“30+15”线上教学创新模式。在30分钟做到精选任务、精细讲解和精练运用外,穿插15分钟留给教授们自由发挥,可以补充德智体美劳等任意内容,探索寓教于乐,使云端学习乐在其中。

考虑到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段俊生教授在课程的后半段开设了合唱环节,平时上课不苟言笑的他和大家一起合唱红色经典歌曲,共同为抗疫鼓气加油。“我是来自内蒙古的草原人,平时爱唱歌,唱歌是最好的运动,唱歌时可以调动全身肌肉,呼吸吐纳更有益身心健康”。虽隔着屏幕,老师“鲜活可爱”的形象瞬间打开了学生心扉。“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和老师的互动,让我们在疫情下焦急的心情变得舒畅。”研究生张蕴蕴说。

作为健身达人的李以贵教授了解到有学生每天连续“盯屏”好几个小时,精心设计把课程的后15分钟变成“健身”环节,带领选课学生在屏幕前做起“颈部健身操”“眼保健操”,这“休息一刻”让学生们对后续的课程学习更加专注。

王军教授把一刻钟“自留地”变成“美文共赏”环节,自创抗疫感悟,号召大家把一些心得体会创作成诗歌文字,留存记忆,传递正能量。在跟随老师朗诵完一段诗歌后,研究生王新宇说:“古诗词是唯美的,又澎湃的,让我们的思想也为之振奋,感觉课堂时光过得飞快,很期待每一次的上课。”

高等数学进行抗疫数据分析,“课程思政”带温度显效度

在线上课程中加入拓展阅读,激发同学们的现实思考,是高等数学教研室主任张雯莹对自己的授课要求,她通过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即改良版“SIR流行病模型”,引导学生学习。鲜活的案例诠释背后的数学逻辑,让同学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之美,别有深意的点拨和参与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和奋发读书的昂扬斗志。

在胡洪江老师看来,分析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是高等数学的本质。他利用数学中的传染病模型、人口流动预测模型,以及交通物流和抗疫物资调配优化等与疫情相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学以致用、价值塑造;还带领学生交流讨论,构建融入疫情中的数学建模,增强同学们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进而润物细无声地将课程思政元素鲜活形象地展示出来。胡洪江说,高等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埋下科学的种子、思考的种子、奋斗的种子和爱国的种子。

(责编:陈晨、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