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化变量为增量,高校新媒体矩阵育人功能如何实现?

章申
2022年03月11日14:44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网络育人是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重要使命。当前,校园新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多个平台“单打独斗式”开发运营,高校新媒体矩阵的构建,以新的载体、平台和阵地,通过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渠道的畅通性而广受大学生青睐。因而,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依托矩阵集群力量,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亮起来,对于提升网络育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做好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写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2016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同样强调,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高校校园媒体、校园新媒体并不是新生事物,它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而近年来,高校新媒体矩阵的搭建,则将融媒体思维引入校园并与育人目标相结合,督促高校校园媒体要把握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

高校新媒体矩阵其一可以实现内容育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培育的重要校园领地,以优质内容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递,提供课堂之外的知识素材,是对育人内容的补充。其二可以实现平台育人,它为高校教育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平台,并融入到课程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等育人工作中,形成一体化的“新闻+思政+服务”多功能育人枢纽,以创新渠道实现外塑形象与内聚人心。其三可以实现队伍育人,学生作为运营团队成员直接接触新闻生产、信息辨识与解读活动,在具体实例中实现“做学结合”。其四可以实现品牌育人,既可以增强自身的受众黏性,提升学生对网络育人的认同度;也有助于强化育人成效,为其他育人实践提供借鉴,共建健康和谐的网络育人环境。

高校校园新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以“两微一网一端一抖”为主体进行矩阵搭建,创新立体化育人内容,将矩阵思维运用到平台渠道、互动实践和技术手段中,激发学生“微”形态下的参与感,提升网络思政内涵能级。

“受众”+“内容”更具指向性。可以发现,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和观点表达渠道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新媒体的开放性形成了阵地延伸,弥补了传统讲台在时空上的限制,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实现了育人载体资源的融通。

“叙事”+“景观”更具吸引力。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大学生受众接触媒体和观察世界的习惯,高校校园新媒体矩阵创新立体化内容生产形式,实现了以文字为基础的“叙事”模式与以多媒体为基础的“景观”呈现相结合和多平台联动,契合了大学生多元化的媒介使用习惯。

“线上”+“线下”更具交互性。育人线上平台的开拓,打破了传统思政工作者作为传播方与作为受众方的学生主要围绕“课堂”开展的相对单向式的输出。点赞、评论、弹幕等开放出新的互动途径,不少高校新媒体还搭载一站式“学习圈”等优质功能,打破传受方的沟通障碍,亦可以帮助思政工作者收集学生反馈以进一步明确工作优化方向。

“共建”+“共享”更具整合性。同一矩阵中,不同网络育人主体可以适度共享传播素材、粉丝和平台,如形成多级议题的分层策划,对接不同终端的产品特点和不同主体的受众习惯以发挥各自优势。还可以通过“帮推”“互转”“接力”等形式,在跨校园媒体平台上推广,形成集群效应。不少高校师生还加入校园自媒体的行列并形成了一些成功代表,通过“泛校园媒体”的模式,成为高校网络育人中的协同力量。

随着大学生触媒习惯的变化、推进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各类校园新媒体平台发展日渐成熟,以网络为基础阵地实现全环境育人已经成为大思政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优化新媒体矩阵内容策划,提高育人实效度。调研发现,相较于其他大众新媒体平台来说,大学生对校园新媒体的使用频率一般,被动接受多于主动获取,对图文为基础的“叙事模式”更为喜闻乐见。能否拥有紧跟时代的媒介素养能力、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育人能力以及专业化的内容软实力和技术硬实力,考验着高校新媒体矩阵育人的专业性。因而,在开展网络育人工作中,要同步掌握和跟进大学生学习生活需求,并擅于将育人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日常信息传播过程中,以丰富、优质的内容引领大学生成长。

创新新媒体矩阵平台设计,增强育人精准度。虽然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主要活跃受众,但调研发现,更多受访者日均消耗校园新媒体时长在半小时以内,他们更多是基于信息获取和联络交往的功能价值满足,以及课堂延伸价值。高校新媒体矩阵的搭建不仅要强调其作为校园媒体属性的宣传效应,还要强调其作为育人载体的平台效应,提升学生主体地位,保证育人信息搜集渠道、编辑发行渠道、交互反馈渠道的畅通。此外,还应设立具有本校、本部门特色的网络育人品牌,形成以新媒体平台建设、特色新媒体产品输出的循序渐进工作模式提升网络思政能级。

把握新媒体矩阵供需关系,建设育人支撑度。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实际供给更多是根据全体大学生个体需要的最大公约数进行教育内容设计,难以完全满足个体的独特化需求。调研也发现存在两对关注偏差:其一在受访者表示更常使用社交化及直播类媒体平台的情况下,对校园媒体在以上平台的表现给予了相反的关注;其二在各类校园媒体积极延拓平台种类和产品样态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其关注还是基于基本功能的满足。相较大众媒体,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的传播功效是有限的,以前端传递、后端运营与粉丝社群维护相配合,内容、形式、平台同向驱动开展矩阵建设,可以激发大学生受众主动参与行为。

促进校内新媒体矩阵联动,优化育人协同度。作为整体的高校新媒体矩阵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核心层——学校的官方新媒体矩阵;紧密层——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的新媒体矩阵;外围层——网上新课堂的新媒体矩阵。三个层面的网络育人矩阵要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平台之间的沟通衔接,共建共享新媒体平台,形成育人的联合矩阵。新媒体的发展实现了内容生产的去中心化,学生同时成为内容的接受者和创造者,将PGC与学生参与UGC式创作相联合,以多向互动赋能队伍育人,反哺传统育人实践。(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