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防疫攻略——来自“高筛”人员的微故事

【隔离管控日记】突然被“高筛”?我的“2+12”

沐一帆
2022年01月24日09:05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1月20日下午3点,刚下楼做完第三次核酸检测,我捂着仿佛快被“捅穿”的鼻子回到家中,隔离+管控近一周来的点点滴滴突然涌上心头,很想记录一下。

1月13日晚间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1月11日上海市报告的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的相关隔离管控人员例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中,发现5名检测结果异常人员。这5人随后分别被诊断为2名轻型确诊病例和3名无症状感染者,其中有3人为同一奶茶店员工。

手机上的10个未接来电

1月14日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我如同往常来到办公室开始工作。打开电脑后,我随手将开着静音模式的手机扣在桌面上,没有再查看。等到中午11点左右再次拿起手机时,发现竟然多了10个未接来电,这些来电有的来自居委会,有的来自其他社区管理人员。第一通则是10:42妈妈打来的。

“你怎么才接电话呀,急死我了,我们居民楼出现了一个密接,现在要全楼封闭管理了,快回来!”我立即给妈妈回电。原来,这位邻居因前两日去了通报中被划为中风险地区的奶茶店而被判定为密接。于是,与他同住一栋楼,但乘电梯时全程规范佩戴了口罩的我们便成了“高危筛查对象”(简称“高筛”),需要遵从2+12的防控政策。(2天居家隔离+12天社区健康观察,12天内可以正常出行,但须避免人群聚集)。

我不敢再乘坐公共交通,赶紧收拾完物品和同事领导打好招呼,搭乘亲戚的车一起回了小区。

进入小区,远远看见几辆警车与救护车以及一顶红色帐篷矗立在被封闭的单元门前,旁边整齐地拉好了隔离带引导我们进入居民楼。

从楼上看下去的防控设置

忙碌中的“大白”

“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已经满负荷”

我妈妈是整幢楼中第一个知道出现了一位密接邻居的人。当天10:39,妈妈接到居委书记奚书记的电话;10:40,她第一时间在单元楼微信群里通知大家尽快回家接受管控,并拉起了一个新的“抗疫群”;10:42,给家人打电话让我们第一时间赶回家。

“那时候我人在外面,接到奚书记的电话就赶紧往家赶,在回小区的路上正好遇见他们运送物资的车,载着帐篷、隔离带什么的,蛮快的。”回到小区,妈妈的第一印象就是“动作利索”。

抗疫群的建立让很多工作进一步提了速,先是紧急赶制出来的管控期间注意事项的告知书,紧接着是每日两次体温自测的问卷二维码,后来随着一户户代表的群内“到齐”,居委又将多名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拉了进来,一一解答着大家的各类疑问。在这一隅小小的线上交流空间,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通过抗疫群,我联系上了那位密接者的室友小刘,“无论是负压车上的转运人员还是到达酒店之后的对接人员,工作人员的状态都匆忙而疲惫。这次疫情波及的人数不少,资源很宝贵,可以看出大家的负担都挺大。”正在酒店隔离的他从手机那头给我发来语音,“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感觉基层工作人员已经属于是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了。”

运送小刘的负压车

从和小刘的交流中我得知,1月13日下午,小刘第一次接到了张江防护中心的电话。1月14日上午10点,小刘被通知收拾东西去酒店隔离,等了一个多小时,一辆负压车开到楼下,几位“大白”将他接走。“酒店的隔离条件与饭菜口味还可以哦!”

“行动这么快?因为紧张的弦时刻绷着!”

抗疫群里发言最活跃的,是我们的居委书记奚书记,她也是这几天线下最忙碌的人之一。

“周五上午10点多,我接到通知说小区有密接,需要采取2+12管控措施。镇防控办立刻派人前来封楼,搭帐篷拉隔离带,并配备4名特保值守。紧接着我们通知物业架设快递架和垃圾桶,通知楼内志愿者请他们在楼群发布消息,并对每户人员和居住情况进行核实,制定告知书明确垃圾、快递、外卖等的要求,竭尽所能为大家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方便居民的快递架

多线任务同时进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甚至把相关工作做在了前面,“其实我们是先于疾控中心的正式通知下达就启动了排查和通知。”奚书记表示。

为什么能有这么快的行动力?我很好奇。“紧张的弦时刻绷着!”奚书记很快发来这样一句话。

“之前我们镇有许多小区经历了封楼,我们心里虽然暗暗庆幸,但还是时刻做好准备的,因为这个小区人群复杂,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出租率也高,难免可能会出现密接或次密接,还包括需要’14+7’的境外人员等等。镇里给我们做过很多培训,物资也提前都备好了。”奚书记通过微信向我道出了心里话,“我们时刻准备着,但也暗自祈祷自己小区不要发生。但该来的还是来了,这下到了检验我们真功夫的时候了。”

上海经过一段时期的实战和演练,每一个基层社区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操作规范和手势。在我眼里,这次居委工作人员的“真功夫”做得的确又扎实又精细,快递、外卖、买菜……我们的正常生活完全没受到任何影响,群内从清早到深夜都有工作人员“值守”,所有户主或租客提出的问题、建议与求助,几乎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连每日两次的体温自测以及核酸检测的日期时间等,也有专人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

群内核酸检测人数登记接龙

“从一开始我心里就没有丝毫慌乱”

经过两年多的抗疫生活,上海市民的主动配合与高度自律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抗疫工作的一张金色名片。

去年8月2日,上海浦东机场曾出现一例核酸病毒检测阳性,一夜之间,有6万多名市民参与了防疫工作配合并顺利完成核酸采样。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为上海市民点赞:“中国历次抗疫取得的重大胜利,没有一次离得开广大市民的配合,包括这次上海疫情的迅速扑灭也与上海市民积极配合、早期发现病毒、快速筛查等有关系。”

这样的一份高素养,也体现在了此次被“封楼”的每户居民的身上。

说到这个话题,奚书记的语气中有着掩藏不住的欣慰与自豪,“其实从一开始我心里就没有丝毫慌乱,一是因为该楼户数不多,二是我知道你们很团结很正能量。虽然被隔离与管控需要居民忍受诸多不便,但在排摸通知的过程中,大家相当配合,鲜少出现戾气与抱怨。你们的群内聊天是那么暖心,没有一句对密接和次密接人员的怨言,我每天看着心中都是满满的感动。”

群内居民的温馨对话

身为楼内一员的我也深有感触,每到“大白”来给我们做核酸时,居民们都自觉有序地错峰下楼,排队时彼此之间保持着一定距离,提前打开手机上的核酸检测预约二维码安静等待。也有不少人对着现场工作人员连声道着辛苦了,脸上是口罩都遮不住的和善笑意。

“医生被‘强制赋闲’,耽误太多事情”

疫情影响很多打工人被动居家办公,可能大部分的人会苦中作乐地觉得这是一种休息。然而有这样一种职业,被“强制赋闲”在家时却急得团团转。这种职业就是医生!

住在我家对门的是一位姓窦的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虽然他并非身处和疫情最直接相关的科室,但辛苦却丝毫不减,不仅测核酸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在医院中隔离48小时的情况也不是没有经历过。

“年底耽误好多工作倒是真的,医院医务处周五下午就急了,我们医院类似的医生有二十几个,耽误太多事情。我们几年的公休假一天都没拿过。现在安慰我们的都说让我们好好休息,喜提‘寒假’。”发来这段话时,窦医生缀上了一个笑哭的表情,玩笑话中透露着焦急与无奈。

辛苦的“大白”正在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20号做核酸检测时,我在楼下又碰到了窦医生。“感觉怎么样?”他看着我捂着鼻子一脸窘样忍不住打趣起来。我皱着眉头回答:“太难受了!比平日里做核酸捅得都要重,感觉天灵盖都被捅穿了!”他笑着给我科普了起来,医院工作人员这两年的核酸检测频次为一周一次,平时是鼻拭子、咽拭子都有,但遇到重点检查时以鼻拭子为主,捅得也会更深一些。旁人看来偶尔来一次都“酸爽”到不行的核酸检测,辛苦的医护人员和医院其他职工却是“周周必备”,我忍不住向窦医生竖了个大拇指。

近日,“奥密克戎”的出现也让上海医护、疾控、公安、社区等一线工作者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但这群“最可爱的’逆行者”依旧团结而坚定地构筑起了上海抗疫的铜墙铁壁,既有如履薄冰、枕戈待旦的工作标准,又有温暖入骨的城市精神。上海努力维护市民生活的常态化,力求将负面影响都降到最低,上海城市治理的“精细感”在此尽数体现。

当然,将2490万人口的上海牢牢兜住的这张全覆盖、无遗漏的防控之网,是全市上下紧密协作、共同织就而成的。当考验降临时,这座城市里生活的每一个人的理解、支持、配合,都显得如此关键。

“训练有素”的防疫人员+“通情达理”的居民住户,这样的“2+12”,一点都不“漫长”。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