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协作典型案例:唱响天籁之音 傈僳音乐小镇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新修的环山公路在一点点变长。“‘上海速度’令人惊叹!”傈僳音乐小镇施工方负责人付斌竖起了大拇指,“才3个月时间,不仅路修得又长又漂亮,而且小镇整体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已经推进60%,简直是奇迹。”
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百花岭自然村,紧挨着刚通车不久的保泸高速。2016年,付斌来到这里,投身傈僳音乐小镇建设项目。2018年底,小镇一期正式投运,还没高兴多久,保泸高速修建工作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接踵而至,小镇运营被迫按下“暂停键”。
“缺资金、缺规划,我们心里都没底,更别提老百姓有多担心了。我在这里投入了太多心血,做梦都想把这里变好。”付斌一筹莫展之际,2021年6月,上海市援怒江干部来到这里。经过深入考察调研,沪滇协作共同发力傈僳音乐小镇再升级,充分盘活资源,全力以赴把资源变成资产、颜值变成产值、环境变成风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绘就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唱好“非遗传承”曲,擦亮民族文化牌
“党的政策好,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暖阳下,以山林为背景,以风声为伴奏,百花岭傈僳族村民祝秀英和密玉珍用右手轻托脸颊,唱起了摆时。“泸水市被称为摆时之乡。摆时是傈僳族民歌曲调,也是一种山歌。我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都在曲里了。”祝秀英说。
2006年,傈僳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傈僳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摆时的传承发展尤为重要。然而,随着老一辈摆时艺人的相继离世以及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摆时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
有同样境遇的,还有“四声部”。“四声部”是傈僳族无伴奏合唱,形式上类似“阿卡贝拉”,被誉为“天籁之音”,曾一度唱出国门,惊艳世界。“会唱的人都老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密玉珍说。
如何传承好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援滇干部将目光投向文旅。以傈僳音乐小镇为平台,沪滇协作建起非遗传承研习所,邀请傈僳族非遗传承人驻扎于此,通过授课的方式播撒“火种”。非遗传承研习所常年对外开放,与小镇内的非遗展示馆、非遗手工作坊等相辅相成,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讲好非遗文化故事,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两地干部还携手推进非遗保护和旅游业发展良性互动。目前,泸水市已经打造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场馆、5个民间绝技文化传习馆、1个非遗就业工坊,并推动非遗进校园,让更多孩子了解非遗、学习非遗。未来,沪滇协作还将聚焦特色餐饮、民宿客栈、民族手工艺品等,为旅游发展注入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灵魂。
“收入上来了,年轻人自然就回来了。”上海援滇干部说,“非遗传承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多元化立体保护体系。我们期待将傈僳音乐小镇建成集游傈僳村落、赏傈僳音乐、观傈僳歌舞、品傈僳美食、享傈僳民族文化盛宴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推动音乐小镇再上层楼。”
唱好“融合发展”曲,共品和谐共生美
一排弩弓,五张靶纸,一栋弩弓射击馆就此形成。拔箭上膛,竟然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拉动弩弦。端平,瞄准,扣动牛骨扳机,巨大的后坐力震得虎口发麻。只听“砰”的一声,弓箭狠狠插进靶纸,引得靶子一阵晃动。
“怎么样?感觉不一般吧?”付斌指了指墙上的照片,“弩弓是傈僳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武器。过去,傈僳族每年都会举办‘神弩手’比赛,冠军还会得到女孩子的倾心。现在,我们把传统的弩弓和现代射击馆相结合,做成体验项目,游客们都喜欢得不得了!”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融合,上海文旅发展先进经验与百花岭优质的文化资源相结合,既创造出傈僳音乐小镇勃勃的生机,更勾勒出其美好的未来。
在正在建设的音乐广场边上,祝秀英和密玉珍每周都会到这里为当地村民排舞。伴随着傈僳族传统民歌,她们时而模仿动物行动,跳起傈僳族传统舞蹈;时而踏出流行的脚步,跳起现代广场舞。
“这是我们自创、改编的舞蹈。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接受并喜爱傈僳族舞蹈。等沪滇协作建设的广场竣工后,我们每天都要在那里起舞。”祝秀英说。
音乐广场的另一头,声音博物馆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鸟的啼鸣、风的吟唱、疫情防控中的怒江、傈僳语《同一首歌》……不同的声音在这里和鸣。徜徉馆内,滇金丝猴、白腹锦鸡、白尾梢红雏、高黎贡羚牛等怒江珍稀动物的介绍,与铓锣、达比亚、起奔、羊皮鼓等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的民族乐器陈列眼前。这里是怒江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展示魅力的舞台。
继续漫步傈僳音乐小镇,还可以看到智慧赋能的影子。通过沪滇协作,原始的村落插上数字化转型的翅膀,智慧停车场、智慧旅游公厕等相继建成。配合百花山居酒店、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口味的美食街,以及规划中的景区大循环观光车,音乐小镇将在保留傈僳族原汁原味特色的基础上,用现代化手段为游客观光游览保驾护航,让民族团结的动人旋律传向四面八方。
唱好“人居环境”曲,共谱宜居宜业图
一张规划图,描绘音乐小镇的未来——水上悦动区将全新登场,与演艺厅、功能区、音乐广场等设施构成游客活动的核心区;音乐小镇北部,办公楼与员工宿舍坐落于此;南部入口处,游客中心、停车场与观光车换乘站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
扫视全图,难免会有疑问:百花岭自然村的原有住户搬去哪里了?
“根据沪滇协作规划,旅游区域和村民居住区域需做区分,因此,他们都将搬迁至毗邻音乐小镇的村落里。”上海援滇干部、付坝村党总支副书记胡文荣说。
然而,这片土地是村民世代居住之所。下定决心搬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是为了你们的后代,音乐小镇建好了,文旅产业发展起来了,你们都能享福!”胡文荣这样做思想工作。另一边,上海援滇干部也与付坝村党员干部通力合作,挨家挨户上门调研,尽最大可能满足村民搬迁的个性化需求。
一番动员后,所有村民都同意了。为进一步改善百花岭村民的人居环境,沪滇协作又共同开展村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所有平房的外立面统一刷上环保漆,还绘上了傈僳族各式各样的图腾。远远看过去,民族风情一览无遗,原生文化特色浓郁。
“考虑到游客住宿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在赋予当地百姓更好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充分调动其内生动力,鼓励他们经营特色民宿,助力音乐小镇成为怒江‘最美网红打卡地’,走向全国‘大市场’,真正成为带动百花岭奔向乡村振兴的‘聚宝盆’。”上海援滇干部说。
“现在的百花岭,太美了。”在百花岭村民李二三的记忆里,从前许多村民住的是茅草屋、砖瓦房,“既简陋又不安全,土路边随处可见垃圾。”现在,村民们住进干净宽敞的砖瓦房,硬化道路还通到每家每户。看着整洁的居住环境,李二三打算先去音乐小镇当个保安,有一定积蓄后,“再好好装修自家房子,开一家具有傈僳族风情的民宿”。
傈僳音乐小镇已入列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怒江州打造“峡谷怒江,养心天堂”旅游品牌的重点工作之一。音乐小镇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产权归付坝村村集体所有,将有力带动百花岭自然村284户893名群众增收。“我们希望抢抓沪滇协作机遇,建好怒江大峡谷旅游‘首站’,让游客和村民真正享受到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泸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唐才珍如是展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