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稳中求进,上海紧盯市场主体需求
最近一周,上海为2022年全市经济发展定调,引发各方关注。
12月11日,上海举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指出,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制定预期目标,充分挖掘增长潜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中求进”——如何稳、稳什么?上海明确,要结合实际稳住经济基本盘,保持消费和投资稳定、外资外贸外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核心支柱产业稳定、重要经济功能稳定。几个“稳定”,基本勾勒出上海明年的工作重心。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30866.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4.6%。值得关注的是,高于GDP增长的正是上述几个核心领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79.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6%,两年平均增长6.8%;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9.8%;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78.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0%,两年平均增长10.5%;而核心的战略新兴产业总产值达11188.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11.8%。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增长了2.3倍……一系列数据表明,上海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经济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继续稳住上述几个关键领域,上海经济发展前景可期。
不过,国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疫情防控仍然面临挑战。身处开放前沿,上海需要有新的考量——用好宏观政策窗口期,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找准政策切入点,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切入,是上海的一个明确方向。可以理解为,“稳经济”,关键要“稳市场主体”。这是上海战略定位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市场主体是经济的核心,只有市场主体稳了,经济才能稳。在复杂情形下,从市场主体需求出发,不断作出政策调整,以保持市场主体的活力,经济的“稳”方能持续。
“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上海“求进”的另一种表述。“稳中求进”仍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求进”,不仅是上海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国家发展需要。上海承担着许多国家使命:做强“四大功能”,发展“五型经济”,建设“五个中心”,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等,只有持续“求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能行稳致远。
12月13日,上海市长龚正在2022年经济领域工作思路座谈会上提出,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各项政策要提早发力,重点工作要提前部署,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要多做贡献,聚焦落实重点工作求突破、出实效,推进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向更高质量“进”。
当下,上海正紧盯市场主体需求,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和潜力。
最近,有关临港新片区新项目签约、开工的消息不断。继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中国总部正式落户临港后,一周间,临港新片区国际争议解决一站式云平台启动,支持离岸贸易发展的24条政策推出。同时,一批项目签约落地,一批工程开工。临港新片区作为重要的资源配置节点,保持着昂扬的士气。
还有G60科创走廊,松江枢纽建设正全面推进。这意味着,上海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资源配置节点,可以为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进行前瞻性布局。
稳中求进,上海还在一系列基础性谋长远的工作上着力。先是公布了在沪大学毕业研究生直接落户“五大新城”的政策,紧接着,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全面开工,共计15个项目约115万平方米约1.85万套住房,全部设于人口导入区及产业园区附近,这将为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把握“稳”与“进”的关系,从市场主体着力,重眼前谋长远,上海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