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弘扬科学家精神:“哪怕头破血流,也得让国际科技界听见中国声音”

王文娟 实习生武菲菲
2021年12月10日09:09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中国的科技要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就是要制定规则拥有话语权。”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彩莲所主持的一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在争取国际标准立项和制定过程,遭到了国际知名标准化工作组的强烈反对。

傲慢与偏见,这让陈彩莲在据理力争之余更深刻意识到,当一个科学家真的需要勇气去坚持探索,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发出中国的声音。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彩莲

当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成为自动化领域青年女科学家,陈彩莲是如何一步步实现梦想的呢?

“科研是探索,是对未知领域的孜孜以求,需要好奇与热爱,这里不再有标准答案。”陈彩莲坦言。

出于对外星人的好奇,成了全班唯一说要当“科学家”的人

“上小学时,校长给我们上自然课,讲到了美国阿波罗11号实现人类首次登月和有关外星人的报道,尽管关于外星人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但我对此充满了好奇。”什么时间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显然,小学二年级的这堂课就让陈彩莲对“科学”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在学习中,陈彩莲也渐渐显示出了“理工”的特质,“上初中时,我觉得背课文很吃力,但一看见数学公式,就觉得一目了然。所以我很早就知道,自己肯定是理工科的料,一定要往这方面发展。”

高二时班主任让同学们到讲台上谈谈自己的理想,只有陈彩莲一个人说自己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尽管那时她以为能“发射人造卫星”的才是科学家。于是大学时毅然选择了自动化专业,并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被保送研究生,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许正是这份对科学的向往,才成就了今天的她。

今年九月,交大举办了“老中青三代女教师话匠心”活动,陈彩莲代表中年女教师,谈到了自己对女科技工作者的体会。搞科研的理工科女性占比不高,很多时候性别会被看作是劣势,但陈彩莲认为,女性要更加了解自己,在团队协作、长期科研攻关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优势。

陈彩莲与学生们在一起

陈彩莲自己带的博士里面也有不少女生。在外出差时,她也常常会和学生住一个房间,和她们一起聊天谈心。在她看来,对待科研这份苦差事,只要思想工作做通了,后面的学术研究也自然就通了。

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辗转香港巧遇“模糊数学之父”扎德

2003年,陈彩莲被公派到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读博士,她是导师入职香港后招的第一位博士。

“老师也非常重视,很用心地培养我,给了我很多机会,使我在学生时代就接触了很多学术泰斗。”在学习生涯中,陈彩莲认为自己很幸运地遇到了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并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科学家的特质。

陈彩莲在2008年IEEE计算智能世界大会上与扎德教授交谈

当时,陈彩莲研究的领域是模糊控制系统。2008年在香港举办的IEEE计算智能世界大会期间,她有幸与模糊数学创始人Lotfi A. Zadeh(扎德)教授交流学术问题。她印象很深刻,扎德教授当时已八十多岁高龄,但依然非常关注最新学术进展。

陈彩莲问扎德教授:“为什么您可以一直对学术研究保持这么大的热忱,每年不远万里,到世界各地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他说得特别简单,‘因为热爱,所以非常值得’。”

扎德的回答触动了陈彩莲,更加坚定了当高校教师的职业选择。

博士毕业后,导师推荐陈彩莲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博后导师的帮助下,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夯实了研究基础。2008年,陈彩莲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担任副教授,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继续追逐自己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到工厂里培养学生” ,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学习与搞科研是两回事,交大的学生都是高考分数非常高的孩子,但刚开始接触科研仍然会很不适应,有学生对科研找不到感觉,告诉她自己曾经学习好的秘诀是用功,而来到这里,人人都很用功,这个秘诀不管用了。”作为班主任,陈彩莲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质。从大一开始,陈彩莲就引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绝对不是大四才来想的,从大一开始,就要有一个大概的思考:我喜欢做什么,将来要干什么,我为什么要读研究生?”现在年轻人就业路子越来越宽,陈彩莲一方面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尊重内心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希望有更多学生能够志存高远,到国家重点行业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不应该仅仅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为追求职业理想做好基本的训练,迎接你想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是陈彩莲最常对学生们说的话。

陈彩莲积极响应校长“到工厂里去培养工程博士”的号召,把学生派到钢铁厂一线去。进入工厂后,学生才发现,自己想象中早就应该实现的自动化,原来还有很大差距,自动化和智能化任重道远。

陈彩莲告诉学生:“这就是差距,从理论到实践,中间还有很长的距离。”通过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让更多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专业价值。

带领学生在钢铁厂开展科研

发出中国声音,科学家要有领跑世界的勇气

“从求学到教书育人,我切切实实感受到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上升。” 陈彩莲说道:“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国际上对中国高校科研水平的认知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也越来越承认中国的水平和影响力。”

带领团队开展工业互联网前沿技术攻关

然而,在很多领域的探索,我们也要正视差距,陈彩莲觉得未来的科技竞争需要更大的勇气。这次,她主持的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要争取工业物联网关键设备的国际标准立项和制定,就遭到了国际知名标准化工作组的强烈反对,这给陈彩莲带来极大触动。

中国要在国际上更有话语权!“我们有责任代表国家队坚持去闯,绝不能遇到阻力就认输了!”她勉励学生:“哪怕弄得头破血流,哪怕最后没成功,也得让外国人知道,这里有中国的方案!”

“我们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竞争中规则制定的重要性。”在陈彩莲看来,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中国科学家真的要有勇气。”她也感受到了身为科学家的责任,“现在不是代表我们团队,也不仅仅代表上海交大,我们是代表国家队,要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

正如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在陈彩莲看来,“人才,不仅要拥有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家国情怀。有情怀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为国奋斗,不负时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