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馆“抄作业”,传统复兴还是创新乏力?
近期动漫游戏等文创产品热衷向文物“取经”,甚至照搬文物元素
到博物馆“抄作业”,传统复兴还是创新乏力
■本报记者 简工博 张熠
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最近迎来一批举止特殊的参观者:他们举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器皿细节,甚至拿着纸笔现场照描器皿上纹饰的平面图。“听说这批青铜器上的纹路前所未见,我们想看看能否运用到设计中。”这几位观众从事玉石雕刻工作,来这里是向文物“取经”。
以展出中国古代文物为主的上海博物馆,经常会有这样前来“抄作业”的特殊观众。不仅如此,近年来诸如动漫游戏等许多文创产品,同样直接“照搬”文物,将古画场景、古代塑像等“搬进”产品中。“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文物元素放进文创产品,说明当代消费者越来越在意‘中国元素’的正确运用。”在一些业内人士和市民看来,“向博物馆学习”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好趋势。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原封不动“照搬”文物、一味强调“复古”“仿古”,却没有在当代审美体系下创新,“所谓‘经典’会走向死胡同”。
进博物馆“取经”“描样”
“噩国青铜器过去只闻其名,这次终于见到了实物。”今年36岁的吴先生从事玉雕行业,听说上海博物馆这场展览后,专程从外地赶来参观。“‘仿古’题材在玉雕里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夔龙纹、窃曲纹,简洁有力,如今依然常用。”吴先生告诉记者,兽面纹同样是重要“仿古”题材,“兽面纹在行业里一般都是饕餮纹,据说这次展出的是独一无二的‘神面纹’,所以想来看看能否在雕刻里开发新花样。”
此前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上,也有不少从事缂丝工艺品制作和汉服设计生产的从业者前来“取经”“描样”。不仅是在工艺美术领域,如今许多文创产品也都在使用博物馆里真实文物的元素。
手机游戏《江南百景图》上线前,椰岛游戏CEO兼联合创始人鲍嵬伟去上海博物馆参观了“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其中一幅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是游戏借鉴的古画之一。无独有偶,游戏科学公司不久前放出一段尚在开发中的游戏《黑神话:悟空》12分钟视频,有网友将之与现实对照,发现从角色造型到场景设置,几乎“照搬”现存文物古迹。如开场场景几乎与大足石刻相同;寺庙中的塑像和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彩塑“撞脸”;最后一个场景则与山西隰县小西天的悬塑接近。这段视频仅在B站上播放量就超过2200万,弹幕逾23万条,有网友赞叹:“这才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正确方式”。
还原传统最直接方式
《黑神话:悟空》此番引起关注和赞扬,一大原因是去年放出的视频中,部分场景把日式建筑放进了这一以中国神话为蓝本的游戏中。今年的视频中,这样的情况已基本不存在。主创人员实地走访国内文物古迹,将这些场景在游戏中重现。
一些资深游戏玩家坦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混淆,并以“东方美学”来概括,是过去西方文创产品常用的“套路”。“文化自信不光是一句口号。我们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在动漫游戏和文创产品领域应‘拨乱反正’。”
采用文物上的元素是还原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从事珠宝玉器行业的刘卿也很关注博物馆的青铜器展,“传统纹饰对这个行业非常重要”。刘卿记得,自己15年前刚入行,第一项工作就是学习一柜子的文物图册:“不仅要熟悉各种传统纹饰,还要了解不同时代的纹饰差异以及背后的寓意。”当时他是工作室里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还要将文物上的纹饰描成平面图案,好让年轻的学徒们直接对照上手练习。他坦言过去不少雕刻工匠文化程度不高,“来什么刻什么,流行什么做什么”,这样的情况下“直接用文物上的纹饰最可靠”。
“文物放在博物馆,参观人数毕竟有限。”一些文博从业者也乐于看到这样的现象:“通过动漫游戏或影视剧,以及各种文创产品,能让真正的传统文化有更广泛的影响。”
感受魅力而不是被束缚
不过,此番上海博物馆的噩国青铜器展之所以吸引吴先生和刘卿,一大原因是“终于有新鲜纹饰可以参考了”。
“翻看历史上的纹饰,是在不断变化的。难道我们今天重视传统文化,只能不断‘复刻’?”刘卿坦言,近年来一些获奖作品虽然屡有创新,市场反响却平平;但照搬文物款式的,一直很受欢迎:“这样对传播传统文化真的好吗?”
《江南百景图》中有一个道具“八仙灯”,原型取自“鳌山”,宋代以来的元宵民俗,百姓喜欢将彩灯堆叠成山,形如巨鳌,因而得名——游戏中的角色形象、建筑设计、衣服形制,都能在古画中找到原型。在陈闻看来,“我们一直提倡文化自信,就是要通过好的艺术形式,让年轻圈层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创新,首先是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些游戏玩家认为,只有传统文化走进更多当代人的生活,才会激起创新与发展。
“如果认为复原只是照搬古人,不算创造,那是太不了解情况。”曾在今年央视中秋晚会上为演员刘诗诗、井柏然打造宋代装束造型的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创始人刘帅认为,复原也是创新。除了根据文献记载还原古代服装的造型、花纹和工艺外,他们推出的很多古代服装花纹、配色都是根据历史记载自己重新设计的。有消费者买了他们的汉服,当作风衣穿搭去上班,在这些消费者眼中,“重要的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是被传统束缚,才能将传统文化积极运用到当代生活中。”(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