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上海宛平南路600号开画廊了

2021年08月25日12:50 | 来源:新闻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上海宛平南路600号开画廊了

“医生,我这个作品名字《龙卷风》不太切题。”昨日下午三点多,宛平南路600号画廊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日间康复中心的病人梁成仔细欣赏展出画作,在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他驻足观看良久,然后找到医生说想改名字。“我想把《龙卷风》改名为《汇聚》,因为我们这些人,就像被拉进了漩涡,旁边这些线条就像一双双拉住我们的手,像四面八方帮助我们的力量,包括医生、护士、社工等。”在得到医生“可以改名”的答复后,梁成笑着回家了。

15位病人、60幅作品……开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号楼的600号画廊8月9日起对外开放,首期画展名为“线条、颜色和故事”。绘画的作者,都是日间康复中心和长期住院的精神病人,医生称他们为“病人艺术家”。

有人画完自己加盖印章

在首期参展的15位“病人艺术家”中,魏淑是唯一一名女性。她是一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她参展的作品是《无题》,这副作品主要由不同颜色的圆形、三角形和线条组成,和她此前的画作风格一样。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艺术特色病房”的住院医师陈智民还记得,一年半前,魏淑在医院画室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就是画满了不同颜色的圆圈,整张纸画得满满当当,越靠近边缘圆圈越小。后来,她的风格几乎没有变过,都是用不同颜色画出非常规则的圆形、三角形、线条等。至于“画的是什么”、“为什么画这个”,她无法解释。

袁方建是病房内“高产”的“病人艺术家”之一。他今年50多岁,头发花白,很早就开始在病房内画画,还找人帮忙刻了一个印章送入医院。每画完一幅画,他就会盖上自己的印章,然后把画作收藏起来。

他这次展出的画作,名字叫《不是梦》。蓝天、白云、大雁,飘逸的长发,向上张开的手臂,每个手指甲还涂上了不同颜色……和其他人的作品不同的是,他的绘画线条很精细,会先用素描方法勾画出轮廓,再进行上色。

“袁方建解释《不是梦》的内涵:像蝴蝶一样飞到外面去不是梦,表达了对自由的美好愿望。”陈智民说。

他们不是天才也非怪人

有人认为,疯子与天才仅有一步之遥。陈智民说,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精神病人。

600号画廊开办前,陈智民也曾想过,画廊可能会引发大家对于“疯子与天才”的想象,但这恰恰说明大家不了解精神病人,相关科普工作做的还不够深入。

“我们希望把这个画廊持续办下去,用这种生动的形式,让大家认识到精神病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和感受的。他们既不是天才,也不是怪人,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

艺术治疗是一种辅助治疗,是康复治疗的一部分。在精神病人的住院治疗中,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严重的病人还需要物理治疗,还有一部分就是康复治疗。一天中,病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康复治疗,包括团体绘画治疗、团体艺术治疗等,以调动病人的积极性,避免他们快速衰退。

每隔两三个月就会上新

“相较于说教式地告诉大家精神病人不恐怖,我觉得通过请大家来欣赏绘画作品,听听作品背后的故事,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陈智民说。8月初,600号画廊首期画展布展基本完成。8月9日,位于宛平南路600号6号楼1楼走廊的600号画廊正式对外开放。

截至目前,已有四五百人前来观展。

谈及600号画廊的未来,陈智民说,“它应该是一个活的画廊,它的背后有一群病人艺术家在创作,我们计划每隔两三个月就会上新。它也是一个高规格的画廊,并不是‘几幅画贴一贴’的展示窗,我们还将和社会上的公益机构、艺术机构、策展人等合作,把病人艺术家的作品带给更多观众,或是引入和精神健康相关的艺术家作品,并通过举办一些艺术和精神的跨界对话、小型研讨会等,让画廊活动内容更丰富,让更多人了解精神病人、关注精神健康。”

(注: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