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中的生死暗战 川味谍战舞剧《努力餐》再登申城舞台
《努力餐》剧照
努力餐楼、川剧变脸、铛铛车、火锅、四川民歌、说唱……这些独具天府特色的文化符号一一呈现于东艺的舞台之中。
几名骑自行车的黑衣特务在斜风细雨中拉开舞剧序幕,一曲《太阳出来喜洋洋》运用在餐楼营业的段落更是一下子将观众带入生气勃勃的气氛当中。
在上海摘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后,川味谍战舞剧《努力餐》于8月20、21日连续两晚再度回归申城,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营造了浓郁的市井气息,讲述了充满成都“烟火气”的革命故事,为沪上观众捧上了一幅浓烈而又深刻的成都生活美学画卷。
一场场活色生香的好戏,一缕缕令人垂延欲滴的川味,观众们仿佛也置身于烟火成都街头老少都能想到的“巴适”情怀之中。
餐馆里的“生死暗战”
成都艺术剧院根据努力餐楼的故事创作的革命题材舞剧《努力餐》由中国舞蹈界新锐青年编导王思思和钱鑫共同创作,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的“努力餐楼”,剧中的主要人物车老板是以革命先烈车耀先的生平事迹为原型进行改编。
车耀先以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在日军侵华之际,他创办《大声》报,为民族救亡大声疾呼;为解决大众吃饭的温饱问题挺直腰杆,建立了大众餐馆“努力餐”。
在100分钟里,该剧用鲜明的地方语言和浓郁的巴蜀风韵刻画车老板与努力餐楼的传奇经历。
“选择这个题材,它的烟火气是最打动我们的特点。”钱鑫说。
在这个充盈烟火气的红色题材舞剧中,每一幕都以“吃”贯穿,而川剧、说唱、竹桌竹椅等四川地域文化同样都会有所展现。
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努力餐楼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舞台的场景是极其固定的,这也使得情感的迸发与戏剧张力的释放更加强烈。
如车老板夫妇与“亮嗓子”、冷处长四人同坐在一张四方桌上,人物之间的交流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流涌动,让观众在目不暇接的欣赏中体会到故事与环境带来的压迫感。猜疑、防备、试探、暗算都蕴藏在这张小小的桌子上,剑拔弩张的感觉呼之欲出。
由舞美、灯光、音效、多媒体和演员表演共同营造出的电影谍战大片的时尚质感和紧张气氛,使得整个舞剧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希望观众在具有当代审美的观赏体验中,看饿了肚子,演出后再来个夜宵,在美食中重新感受那个烽火动荡的年代,有那么一群为了信仰、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义士,刀光剑影中,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就是为了让天下太平没有战乱,让所有老百姓都吃饱饭。”舞美设计刘科栋说。
巴蜀“风骚”融贯古今
“其实,也有很多人提出,‘努力餐’三个字会让人费解,容易不好卖。但我们却对这三个字感受强烈,也没有找到能替代‘努力’的字。这也是我们作为创作者的一个执念,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在看完这部舞剧后,能够明白‘努力餐’这三个字有多么不容易,要多么努力才能够吃上饭。”
总编导王思思则表示,整台舞剧是一次对革命先烈的致敬,创新的创作也希望把这种坚持的精神传达给今天的90后和00后。“我们在排练中当然遇到很多困难,但都会想到,我们这时候能有那些革命先辈难吗?革命先烈当年抛头颅洒热血、无私付出,为中国革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贡献。这部剧也表达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崇敬。”
巴蜀古都从来不乏潇洒而热烈之人。汉有卓文君、唐有李白,宋有苏轼。桃园三结义被后人缅怀,刘关张情义千古流芳。
从古至今,可查的历史都表明着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活状态都写入巴蜀人的骨髓。
聚天之灵气,汇地之瑞气,结人之义气,这些显然都代表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正如剧中看似不搭的四川方言说唱将舞剧情节拉到高潮,彻底将观众骨子里永不灭的“成都魂”“中国魂”不拘浩瀚地泼洒。就如剧中的革命者说,“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舟永太平。”
壮志常随云浪起,雄躯争与山河裂。《努力餐》不是一个孤立的成都革命故事,它是巴蜀精神几千年来的文化缩影。
车耀先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为解决吃饭问题,努力努力!活着努力加餐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这部带着“川味”和“红色基因”的舞剧再次带领上海观众重温火热激情的巴蜀革命史,打开一个属于当代红色作品的“新世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