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海外博物馆美术馆镇馆珍品,为何纷纷远渡重洋来上海?

2021年07月20日14:30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没想到这一次可以这么近距离地观看名画《奥菲莉娅》!”浦东美术馆8日甫一开馆,学艺术的南京学生姜晖专程赶到上海来观展。

一开馆便推出四大重磅启幕展览,浦东美术馆不仅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还有不少姜晖这样的“跨城”观展者。

一江之隔,去年请来莫奈《日出·印象》真迹的外滩1号正在举行印象派大师展,8月,意大利卡拉拉学院珍藏的拉斐尔、提香、鲁本斯等名家作品也将亮相;溯江而上,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隔江眺望,不远处还有徐汇滨江多家美术馆……在上海最“黄金”的地段,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博物馆星罗棋布,从名家馆藏珍品到当代新人前卫作品,这座“码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艺术佳作。

城市软实力不断提升带来集聚效应,艺术品领域资源不断整合也被视为上海近年来朝着国际重要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奋进的缩影。

展陈场馆诗意又“硬核”

“国外好多美术馆都不太愿意把展品借给新建的美术馆,一般要对方至少成功运营两个展览后,才会考虑合作。”姜晖曾在国内外画廊和艺术机构实习,知道这样的“行规”。但浦东美术馆甫一开馆就举办四场大展,英国泰特美术馆拿出百余件珍贵藏品,不少是首次出借;西班牙米罗美术馆带来迄今在中国最大的胡安·米罗展。

西班牙米罗美术馆为浦东美术馆开馆展览带来迄今在中国最大的胡安·米罗展 摄影:孟雨涵

“一流的艺术品与一流的艺术馆相互成就。”穿行在浦东美术馆,姜晖理解了国际美术馆为何愿意破例。地处陆家嘴黄金地段的浦东美术馆,从馆内任何一个窗口望出去,都能“框”出一片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城市风光,仿佛美术馆墙上一幅天然画卷。在美术馆朝向外滩的一面,两个特殊的展示空间“镜厅”里,黄浦江和外滩的风景被引进室内,映在内侧镜面墙壁上,许多参观者会专门在这里拍照“打卡”:“这样的设计如梦似幻!”走上美术馆顶层露台,一边可俯瞰整个外滩,一边东方明珠近在咫尺。

浦东美术馆毗邻东方明珠,面对黄浦江的两个“镜厅”将江景和外滩风光收入“室内” 摄影:孟雨涵

“建筑即艺术。”曾获普利兹克奖的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用“诗歌级的地理位置”来形容浦东美术馆这一他最新设计的作品。

不仅仅是“美”。作为浦东美术馆首位委任艺术家,蔡国强在这里布展工作一个多月,越来越体会到其中的巧思,“堪比世界一流美术馆品质和水准的建筑和展览空间”,“尤其是展厅之间的公共区域,让观众在密集欣赏作品后总有喘息、停歇和相互交流空间,从而实现饱满、舒适的观展体验。”

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浦东美术馆“实力”同样雄厚:6个可容纳不同尺寸展品的仓库,全馆配备24小时中央集成的恒温恒湿系统。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对顶级艺术品来说,安全是“一切的基础”。去年曾将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请到上海展出的策展方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定伟告诉记者,最终能让玛摩丹莫奈博物馆点头出借镇馆之宝的关键前提,是展出场地符合展出世界顶级艺术品的条件。“无论温度、湿度,还是安保条件,都必须达到国际通行的标准。尤其是《日出·印象》这种级别的展品,馆方有更严格的要求。”

印象派开山之作《日出·印象》首次来到中国 摄影:董天晔 杨可欣

然而,要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兴建浦东美术馆,这样的决定既浪漫又有些奢侈:不仅四年之内投入13亿元资金,而且在“亿元楼”比比皆是的小陆家嘴,这一景观绝佳的位置如果建商务楼宇,收入将十分可观。

“城市的发展不光是经济的增长,更要有宜居安居的环境,‘软实力’能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企业和文化机构。”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最好最美的地段,都为公共艺术场馆留出空间,是“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充分体现。

敢让参观者近距离欣赏珍品

在浦东美术馆一楼展示的世界名画《奥菲莉娅》前,姜晖流连了半个多小时。她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幅名画旁边,策展方直接用一段影像还原了画家当时作画的状态,还放大画中细节“解密”这幅名作内涵:“不光让观众近距离看到实物,还通过精心策展为观众全面解析。”

“如果说艺术场馆的环境是‘硬件’,那策展能力和运营能力就是‘软件’。”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国内艺术场馆的“软件”正日益追上国际步伐,特别是在上海:“那些愿意出借镇馆之宝的国际艺术馆,‘破例’是对上海在文化资源配置能力和规范方面的认可。”其实,这就是对上海作为一个文化大码头综合实力的认可。

观众近距离观看画作 摄影:董天晔 杨可欣

在浦东美术馆,许多名画并没有拉出长距离的安全线,一些装置艺术品甚至邀请参观者与之互动。但仔细一看,这些名画外罩着一层不易察觉的外框保护,附近工作人员也会适时提醒。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上海博物馆举行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上,国宝大盂鼎、大克鼎没有使用玻璃罩,参观者得以近距离欣赏鼎上的铭文和花纹。

国内艺术馆与不少国外艺术馆相比,客流量明显更大。在浦东美术馆进行“满负荷”运行压力测试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入口和重要展品前都排上了活动式围栏:客流相对较小时,可直接进入;一旦客流超过限定数量,围栏便拉起形成蛇形通道缓慢放行。通道一侧墙上设有艺术家介绍,排队时参观者即可初步了解展览信息。

上海各大艺术场馆对客流疏导很有经验 摄影:董天晔 杨可欣

上海艺术场馆在安全前提下既专业又灵活的工作方式逐渐为国际认可,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上海各美术馆、博物馆得以快速恢复国际文化交流。受疫情影响,浦东美术馆开幕展览与外方的布展对接都是通过线上进行。据浦东美术馆馆长朱亚萍介绍,每晚策展团队通过现场直播和连线的方式完成布展,为每一幅作品拍好照片视频、写好状况报告发给对方。“这是对浦东美术馆,也是对我们上海极大的信任。”

最好的城市艺术氛围,配得上最好的艺术品

浦东美术馆压力测试期间,一名中年阿姨询问工作人员某项服务时,嘟囔了一句:“卢浮宫就有的啊!”

“以卢浮宫的标准要求浦东美术馆,一方面说明上海的市民是有艺术修养和国际眼界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上海展览场馆更高水平的要求和期待。”经营画廊的策展人傅先生告诉记者,业内曾流传一个故事,一名国内年轻艺术家在上海举办个展之后,“回去就有了买房的首付”。“这说明上海市民的确具有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消费能力,这座城市的艺术氛围和积淀越来越好,作为策展方和文艺场馆,更应该拿出对标国际一流的心气和志气。”

上海文化艺术氛围的积淀,蔡国强是亲历者。1978年,他首次走出福建家乡,到上海观看“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第一次亲眼看到西方艺术家的原作。“上海对年轻的我来说,就是接触国际艺术的真实存在。”蔡国强说,“希望他们能坚持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一个展示舞台与交流窗口,与世界顶级美术馆发生对话。”

艺术家蔡国强人生首次亲眼看到西方艺术家的原作就是在上海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年来,上海在国际艺术品交流交易方面频频“出招”。去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同推进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5件曾流落海外的进博会文物展品在上海顺利完成销售、清关、结算的全过程,被境内买家收藏。这项改革试点将历时3年,上海是全国唯一承担此项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地区。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上海正在对标纽约、巴黎、伦敦和巴塞尔,积极打造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去年10月,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举行。在全球范围疫情阴霾犹在之时,上海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受影响较小,在鼓励依法合规的线上交易的同时,加快吸引海外艺术机构、画廊。仅参展海外画廊数量大幅增长这一点,即可证城市吸引力。

《呐喊》黑色石板印刷版画去年在久事美术馆展出

“顶级艺术品纷纷青睐上海,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作为文化‘码头’,对海内外优秀文化越来越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名家、名作、名展来到上海‘停靠’。”去年成功举办爱德华·蒙克《呐喊》展的久事美术馆,今年7月底将推出“爱即色彩——马克·夏加尔展”。在美术馆负责人看来,这种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中外文化交流,彰显着城市软实力:“这是以前所不能想象的,也是时代、城市赋予我们的底气。”

(责编:沐一帆、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