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街到新城”,虹口这所初中如此感受“身边的变与美”

2021年06月24日14:39  来源:上观新闻
 

“正是身边这些迎难而上、默默奉献的人,我们的社区、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汤佳妮在“采访”过瑞虹新城社区里的5位共产党员后,在日志中如此感慨。汤佳妮来自虹口区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简称“华初”),今年年初以来,她和同学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从“老街”到“新城”学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感受身边的变化与美好。3D打印老物件、动手优化设计小区的无障碍设施、手绘社区地图……华初各年级的小伙伴们一起探究、学习、动手,让自己生活的社区更美丽、更便捷。

师生们到社区参观《从虹镇老街到瑞虹新城》的展览。

【“没想到,变化这么大”】

华初位于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是一所年轻的公办初中。学校所在地正是近年来“旧区改造”的典范——虹镇老街。这里曾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如今,一座国际化的时尚新城拔地而起。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社区的变化,感受到背后有许多人默默地奉献?”带着这样的思考,校长纪莉青和全校二十几位老师们开始探索,联手创意。

“几轮头脑风暴后,老师们决定推出一个学习实践活动,并且引入‘项目化学习’的理念,让孩子们感受社区的变化和生活的美好,并从中提升综合素质。”项目组总负责人彭懿琼老师介绍。最终,三个子项目确认了下来:走访社区党员、调研社区生态、描绘社区地图。

华初老师们为项目设计进行头脑风暴。

今年一月,项目正式启动。学生们十分积极,100多位报名的学生分布在各个年级各个班级。1月18日,华初的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了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参观《从虹镇老街到瑞虹新城》的展览。搓衣板、大痰盂、竹编凳……那一件件老物件,以及从简陋棚户区到美丽新城的变化,无不让孩子们震撼和好奇: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巨变?哪些人为此付出了努力?在我们的社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和事?我们还能为自己的社区做些什么?

带着种种疑问,孩子们分在三个项目组,在党员走访中发现“最美身影”,在小区绿化里寻找宜居生态,在走街串巷中标记社区地标。

初二昝汝耀一口气报名了调研社区生态、描绘社区地图两个项目,平时喜欢拍照片的他,端起镜头拍下社区里的标志性建筑,找来了一些老照片做对比,“平时没留意,原来我们的社区变化这么大!”参观完展览后,同学们回到学校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大痰盂、竹编凳、马桶的老物件迷你模型。

师生们到社区参观《从虹镇老街到瑞虹新城》的展览。

【“原来,有了他们的默默奉献”】

项目化学习,从深入走访开始。

学生张瑜玲参加了党员走访活动,这个项目一共访谈了嘉兴路街道25位社区党员,因为疫情原因,访谈基本都在线上进行,更加考验大家的应变能力。张瑜玲采访了一位社区调解员王月琴,“社区工作不好做,全靠‘三千三勤’: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手勤、脚勤、嘴勤”,听了这样生动的总结,她深受感动:“原来做任何工作都不容易,只有坚持才能有收获。我们社区的美好,背后有这么多人的默默奉献!”

学生们到小区物业进行调研。

孩子们还发现,身边有更多人不仅为社区,更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汤佳妮在她那篇题为《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日志里,记录了一位社区党员——仁济医院的医生王玮,他也是上海援鄂医疗队的队员,“王医生讲到,有一位与他们共同到达监护室的病人,一开始身体状况很不好,每天都要改良治疗方案,当王医生离开武汉时,这位病人已经转入了普通病房……”

一同采访王玮医生的,还有初二的吴智杰:“那是抗疫工作的高峰,恰好迎来了王医生女儿的生日,就在那个夜晚,当疲惫的王医生回到酒店,她接到了一份来自6岁女儿视频通话的邀请,女儿为妈妈准备了一首诗,当那句‘你是战士,你是逆行者’说出口时,一滴泪打湿了手机屏幕……”“当时王医生眼眶泛红,她感叹本来以为什么都不懂的女儿,一下子长大了。”吴智杰说,采访的那一刻,自己也很难维持心绪的平静。

同学们用3D打印出来的老物件。

【自我的提升】

谈起参与活动的收获,孩子们更是按捺不住兴奋。“党员们燃烧自我,用爱和温暖,为一位又一位嘉兴街道的居民们提供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先锋精神,做一团火种,做一缕阳光,为身边人提供光亮与温暖。”初一年级的柏梓萱在参与采访5位社区党员后这样说,“我从中体会到合作力量的强大,我们一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瑜玲对活动深有感触:“这次活动让我们体验了不同的职业,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从写采访稿中学到很多方法。”

学生们在社区拍摄标志性建筑物。

中预年级的应梓涵在描绘社区地图中,重新认识了身边的标志建筑,“我们一开始设计的是V字形地图,后来发现社区的地标建筑真的很多,就把地图扩大改成了方形,让大家更全面了解我们美丽的社区”。描绘社区地图项目组的负责老师潘伟莉告诉记者,别小看这一张小小的手绘地图,这都是同学们前前后后跑了好几次搜集、讨论出来的“精华”,光最后的呈现方案就改了好几稿。

同学们自己设计的小区儿童活动区。

探索宜居生态,不仅仅停留在了解上。华初的学生走进自己居住的小区,“我们和业主居民交流,搜集他们对小区绿化的看法,回来后每一组都搭建了一个生态模型。”昝汝耀说,我们了解到,虽然小区的绿化率已达标,但居民们还是希望能在儿童活动区内增加点绿植。于是,同学们回来借助3D打印技术,重新为小区设计了活动区模型。在深入走访中,同学们再次发现小区的无障碍设施由于坡度太陡,使用率并不高;于是,他们上网搜集资料,研究到底怎样的坡度才是最适合的,最后设计出“之”字形无障碍通道,既减缓了坡度,提高了利用率,又没有侵占小区的绿地。调研社区生态项目组负责人曹昢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感受到社区的历史底蕴。

经过调研后,同学们设计的“之”字形无障碍通道模型。

不仅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老师们也收获不小。带队党员走访活动的周秋容说,自己和其他四位老师一起,组织了学校六到八年级25位学生,采访了25位社区党员,“25个鲜活的先进事迹,感动了采访组里的学生们、影响了带队的老师们。”同时为老师带来了思考:如何设计切合不同学情学生的探究活动?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将学得到的学科知识运用到主题探究活动中?……活动中,老师们一点点探索,一点点创新。90后的华初美术老师曹思绮带领学生完成了嘉兴社区的手绘地图:“在这个项目里我并不像老师,更像是合作者。当学生们提出有意思的想法时,我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提供实现创意的方法。”

“有学习、有研究、有思考,还有自己的创新。”校长纪莉青说,这样的活动,学校还将继续做下去。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