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旅局等共同主办的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颁奖仪式在一大会址纪念馆举行。普陀区文旅局报送的“苏河水岸”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获奖,成为全市唯一获奖的区级文旅主管部门。
“苏河水岸”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
把苏州河的蜿蜒流水融进方寸丝巾的婉转纹理,把时光和文化浸润过的历史建筑复刻至徽章、音乐盒等的精巧造型和创意图案,把苏河十八湾一处处精彩而美好的瞬间定格进明信片……这是来自“红色力量 城市荣光”第二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中一组入围作品。大赛自2020年6月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共征集作品近4000件,其中文创产品设计3200余件。最终,70款红色创意产品设计入围终审,由普陀区文旅局设计的普陀建筑系列文创是其中获颇多认可和赞赏的作品之一。
去年底,上海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实现了这座城市对人民的庄重承诺。苏州河在普陀境内流经15.26公里,岸线长度约21公里,占上海中心城苏州河岸线的一半。苏州“十八湾”,见证了上海历史上11个“第一”,包括远东第一啤酒厂——上海啤酒厂、近代第一所昆曲学校——南伶传习所、第一家机器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地——上海印钞厂、解放后的第一座跨河桥梁——长寿路桥、解放后的第一座重建的清真寺——沪西清真寺、上海第一个活水公园——梦清园等。同样也留下了有历史、有故事和充满设计感的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苏州河从工业生产岸线逐渐转变成为生活休闲岸线,成为城市最宝贵的公共资源。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普陀区委区政府持续发力,不断打通堵点、克服难点,提升滨河整体环境品质,苏河十八湾迎来历史上新的“第一”——实现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贯通,成为市民喜闻乐见、充满活力的滨水开放空间。苏州河作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拥有着大量工业遗存和丰厚的苏州河文化资源。“这些历史和文化如果只是在档案馆、博物馆里悄然绽放,那真的太可惜了。”普陀区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正是想通过文创产品这样一个创新、活泼、贴近年轻群体的载体,把苏州河的历史文化向更多人“倾诉”。
“苏河水岸”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
为了更好地宣传苏州河历史人文和普陀“赤色沪西”的“宝藏”,区文旅局为系列文创产品精心设计了产品LOGO。“整体呈现灯泡图案,体现了灵感、创意,符合我们文创产品的内涵。此外,上海灯泡厂原先也在苏州河边,也是近现代民族工业在苏州河畔辉煌的代表和象征。”上海灯泡厂是上海第一家生产民用照明灯泡的企业,曾研制成功国产第一根钨丝。该负责人介绍,LOGO上灯泡的底座螺纹,既是普陀的“普”字,也象征着蜿蜒曲折流淌的苏州河。“希望通过统一的LOGO来梳理和集合普陀的文创产品,更好地打造品牌。”
产品LOGO
据介绍,此次设计的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涵盖徽章、帆布袋、方寸丝巾、托特包、抱枕、音乐盒、笔记本、明信片等多个品类,设计灵感源自苏州河畔各式建筑等。“这些建筑都各具特色和特点,比如有的窗户是欧式半弧形设计,还有方方正正的现代风格等,把这些窗户元素进行提炼和修饰,通过扁平化设计和撞色处理将其整合呈现于帆布袋上,让具有历史感的建筑窗户也呈现出独特的现代审美。” 不过,上述负责人表示,大多数的设计作品均是让建筑以完整的形态和当前的样貌呈现,比如中央造币厂旧址、江苏药水厂旧址、创享塔园区、阜丰福兴面粉厂旧址等老厂房建筑,以及宝成桥、中山北路桥、武宁路桥、凯旋路桥等各式的桥。
“苏河水岸”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
苏州河上每一座建筑、每一座桥都有故事。比如作为设计元素之一的创享塔园区,其前身是民族资本家刘伯森于1918年集资450万两纹银创办的宝成纱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纱厂,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之一。当时宝成纱厂出品的《如意牌》纺织品也曾名噪一时。再比如相隔不远的宝成桥,由苏州河北岸的崇信纱厂杨杏堤等人于1931年捐资建造,最早只是一座木质行人桥,主要供工人上下班用。1937年,在“八一三”战火中被日军炸毁。后来,木桥由市政工程部门进行修缮。1971年,上海有关部门决定拆除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成为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双曲拱梁人行桥。
“苏河水岸”普陀建筑系列文创产品
建筑不光蕴含动人故事,也传递着人文情怀。该负责人表示,“这些建筑本身就是苏州河文化历史的最好诠释,也留下了无数中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拼搏、创造的印迹。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能够让更多人来了解苏州河,了解上海。”
来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