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
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
那些闪亮的青春
那些鲜活的故事
你还记得吗?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宝山区大场镇,有许许多多陶行知留下的深刻印记。
1932年,教育家陶行知在大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工学团,取名山海工学团。
陶行知曾向农友们解释过学校为什么叫山海工学团。他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处在宝山、上海之间;二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占我东北地区,山海关危急,取名‘山海’有共赴国难的意思”,接着他又说:“什么叫工学团呢?工,就是做工,工以养生,靠自己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学,就是学习,学以明生,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团,就是团结,团以保生,大家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生存权利。
山海工学团
这是一所半工半读、提倡抗日救国的新型学校。上午学习文化、科学、政治等课程,下午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
随着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山海工学团不仅成为上海国难教育的据点,更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革命力量的摇篮。
许多革命学者、知识分子都曾到过山海工学团讲学,成立图书馆,普及革命知识。在山海工学团,许多进步青年进行革命活动,开办夜校识字班、姊妹会、从事农民教育、妇女教育和儿童教育,实际上成了一所培养抗日救亡运动骨干的学校。
孩子剧团合影
在山海工学团里,上海地下党的组织较多。上海教育工作者联盟和中国青年反帝大同盟是其中两大红色力量,各自在教师、小先生和农友中发展党员,建立组织。
从1933年到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处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然而山海工学团的党员不仅坚持工作,而且发展和扩大了党、团员及外围群众团体。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山海工学团停办。在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下,一部分师生参加战地服务团,到抗日前线工作。一部分师生参加孩子剧团,到全国各地宣传抗日,还有一部分师生、农友到上海市难民收容所工作,之后又返回大场坚持抗日斗争。
山海工学团从成立到抗战爆发的5年中,为国家培养了200多名干部,教育了几千名工农劳动大众及其子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抗日救亡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上海地下党“教委”在沈家楼恢复建立了“山海乡村实验学校”。学校逐步恢复发展到7个分校,范围扩大到40多个村庄,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北郊地区开辟农村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在山海工学团工作的大部分党员教师和积极分子,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了。1951年初,根据周恩来总理批示,山海乡村实验学校改为公立行知小学,以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有行的勇气
才有知的收获
当年山海工学团留下的铿锵足声
仍声声在耳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岁月的变迁,如今的宝山,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书写着新时代宝山北转型的新篇章!
(来源:上海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