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艺术、人文、生态、科技的鲜花盛宴

花博会让这座城市爱花更懂花

2021年05月31日09:01  来源:新闻晨报
 

在上海市民眼里,花博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本地花农说:花博会带来产业发展高光时刻。崇明岛上居民说:花博会带来了工作机遇和生活环境提升。爱花市民说:花博会让这座城市爱花更懂花。

在花博会上,他们都收获了一场艺术的、人文的、生态的、科技的鲜花盛宴。

●本地花农 花博会是花卉产业腾飞契机

一走入复兴馆B区的上海室内展区,一股清新中带着微甜的幽香就在空气中浮现。这是崇明复瓣水仙特有的浓香。在香气的源头,是一整架反季开放的崇明水仙。其中,一盆五颜六色的水仙最为吸睛,它的名字叫“七彩祥云中国梦”。

通过花下的信息牌,记者找到了它们的种植者、崇明水仙花基地的掌门人施克松、施豪父子。他们说,“为这盆花起这个名字,寓意属于崇明水仙的中国梦正伴着七彩祥云到来。”施豪说。施家世代以种植水仙为生,自1920年施家第一代人施谷郎卖出了第一支水仙,至今已传承百年,百年间崇明水仙产业经历了起起伏伏,在施豪看来,花博会正是崇明水仙重回顶峰的圆梦时刻。

崇明水仙产业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50年代,崇明水仙曾经辉煌一时,种植面积一度超过700亩。然而在施豪的童年时代,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崇明水仙彻底消失了踪影,漳州水仙独占了整个水仙市场。

2002年,施家父子抱着为崇明水仙“留根”的念想,重新投入到了崇明水仙的栽培工作中。从一开始的3亩地,到如今的500亩水仙花田,施家父子一路攻克技术难关,一步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复瓣水仙花基地。

“这个过程单靠我和父亲两个人的力量是达不到的。我们之所以发展这么快,离不开崇明生态岛不断做大现代花卉产业的大环境。”施豪说。

在施克松父子世代居住的园艺村,除了崇明水仙外,村民的黄杨、切花生意也做得极好。仅黄杨一项,2020年就为园艺村村民带来了数千万元的收益。在这些蓬勃发展的花卉企业看来,花博会是花卉产业腾飞的重要契机。

●岛上居民 在花香中工作,在绿色中发展

花博会给你带来了什么?同样在崇明水仙的香气中工作的老梅,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答案要比施克松简洁许多:工作机会。

老梅工作的地点,是整个花博会水仙花香气最浓烈的地方——崇明水仙园,在这处760平方米的花园中,开满了浓香扑鼻的水仙花。花博会开幕后,老梅被安排在了这里,负责引导游客文明赏花。

对于爱花的老梅来说,没有什么比在这如此优美怡人的环境中,赚得一份不错的收入,更让人开心了。

在老梅身边,像他一样因花博会获得工作机会的人还有很多。为了迎接花博会的客流,崇明创新推出了花博人家、房车营地等特色旅游设施。2年多的时间里,新增了712家各类住宿单位,一大批像老梅一样的本地人、新崇明人获得了就业机会。

在迎接花博会的过程中,崇明岛的环境面貌也随之改变,乡村颜值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变化,一点一滴滋润着崇明人的生活。在花香中工作,在绿色中发展,花博会为许多像老梅这样的普通人圆梦。

●爱花市民 在家门口的花博会上徜徉花海

这天一大早,老邬带着单反相机,从杨浦区赶到花博会园区。老邬是爱花之人,退休后在自家南阳台上种了二十几盆植物。对于本次花博会的召开,老邬期待已久。

在上海室内展区的五彩水仙前,老邬驻足良久,端着单反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水仙花不稀奇,但这个季节少见。这个花色更是没见过。”老邬说,他知道花博会上珍稀的花卉多,但没想到,最常见的水仙花也可以种出这么多花样。

类似于反季节五彩水仙这样的“黑科技”,花博会上还有很多。同样是花博会吉祥物的上海市花白玉兰,也被人为地设定了花期,将原本在早春三月绽放的花朵,留给了花博会游客。在室内展区,仅上海地区的花卉新品种就有63个,来自于全国的花卉新品种更有近千种。

从应用数字技术打造虚拟花世界的世纪馆东馆,到点亮花博会夜空的绚烂灯光秀;从由502.7万个牛奶盒制成的“上海最长观花长椅”,到将太阳能屋面发电生态节能新技术与中国古典坡顶和廊柱相结合的复兴馆,花博会处处可见科技、生态与人文相结合的巧思。

大饱眼福,是所有来参观此次花博会游客共同的感受。

一直以来,上海是一座爱花之城,上海市民更是一群爱花之人。这场家门口的花博会,给了爱花的上海居民深度徜徉花海、感受高品质生活的机会。因为花博会,本就爱花的上海人,更知花懂花了。原本懵懵懂懂的孩子,心中也种下了花的种子。这缕萦绕在整座园区中的芬芳,终将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这座人文之城的一部分。

(责编:陈晨、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