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
2013年9月29日挂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弹指7年,这块坐落于浦东的“试验田”,从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又添特殊功能的临港新片区;还在全国蔓生了21个兄弟姐妹。
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史,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落子,近日,人民日报用整版关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
那么,在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面前,上海自贸试验区乃至整个浦东新区,怎样开拓新的历史方位,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厚望,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大江东工作室专访了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
大江东工作室:中央将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放在上海浦东,您如何理解这一重大战略部署?
翁祖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上海自贸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我们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底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中央将这项重要任务交给上海、落在浦东,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国家有需要。从国际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主导推进TPP、TTIP、TIS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谈判,2012年中美BIT谈判重启,2013年我国经过慎重考虑,将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纳入谈判内容,推动中美BIT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开始设立自贸试验区,为实行更大程度的开放进行压力测试。从国内看,改革步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敢闯敢试的勇气和智慧。
二是浦东有动力。改革开放是融入浦东血脉的基因。自贸区成立之初,浦东已经构建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3年上海综合保税区(即1.0版上海自贸区前身)的商品销售总额和工商税收,在全国11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总额占比超过50%。
承担压力测试和改革试验田的重任,我们披荆斩棘,临渊履薄。比如成立自贸区之前,上海相关团队将TPP原文拿出来一条条分析,哪一些符合中国发展,哪一些不符合,务必做到与国际标准的真接轨,真创新。
截至2020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6.9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的1.7倍;新设外资企业1.2万户,占比从自贸试验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以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40%的实到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大江东工作室:上海乃至浦东这张王牌,在中国改革这盘大棋局中,在解决繁复尖锐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时刻,起到了哪些关键性作用?
翁祖亮: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打出开发开放浦东这张王牌,掀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去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精辟概括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显著成就,并把浦东30年历程凝练为“三条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
而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高标准对外开放的基础性、关键性制度基本形成,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国企业到境外发展也逐步适应国际规则,为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供了非常好的制度环境。自贸区各项改革仍然在法制轨道上持续推进,结合国家改革发展方向、浦东发展实际和企业发展需求,结合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更好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大江东工作室: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翁祖亮:简要说来,是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确立了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包括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制造业领域开放。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确立了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包括深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便利化措施,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
确立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包括金融创新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进一步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创新进一步深化,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已正式运行。
确立了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开展“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进“一网通办”。
浦东一景
大江东工作室:就更大范围而言,在“扩大开放,自主创新”层面,上海自贸区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翁祖亮:上海自贸试验区有328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最近,国家发改委专门发文,将浦东在制度型开放、改革系统集成、高效能治理等方面的25项、51条新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光发热”改革举措,服务助推重点产业发展。比如,在海关支持下探索建设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创监管仓和保税仓“两仓联动”,产品查验平均耗时由机场口岸2-3天缩短到6-8小时,大大提升了通关查验速度,更好满足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便捷通关的需求。
大江东工作室:上海自贸区如何找准在国内和国际中的战略定位,如何平衡扩大开放和抵御风险的关系?
翁祖亮:我们在对标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借鉴国际先进做法的时候,并非简单照搬,要符合中国国情、改革方向和上海特点。自贸区改革和其他改革是联动的,是系统集成的。
上海有个重要经验,是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管控风险。注重建模,注重压力测试,坚决防范系统性风险。例如一业一证,我们是局部改革,取得成功再渐次推广,既要大胆,也要稳妥。
总书记讲,制度创新为核心,守住底线为重要要求。这两句话,非常辩证统一,缺一不可。扩大开放和科学管理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有“管得住”的能力,才有“放得开”的胆略,才有“防得牢”的底线。就像疫情防控,没有约束的自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大江东工作室:上海自贸区未来发展有哪些抓手?
翁祖亮:要充分体现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要求。过去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主要表现为边境措施,比如降低进出口关税、开放外商投资准入等。而制度型开放政策主要是公平竞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权益保护等边境内的制度改革,其本质是通过主动对接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性的制度规则,让企业能在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环境下开展业务。我们将梳理出一批符合我国开放方向、符合浦东实际、适合企业需求的制度安排,争取在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同时推动RCEP、CAI在过渡期内的承诺或尚未完全实施的内容在浦东先行先试。
充分体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把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文章做足,在要素配置中占据关键环节,在供需对接中锻造关键链条,在内需体系中打造关键支撑,助力国内经济循环更加畅通;把国内国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文章做足,构建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形成独具优势的战略通道,助力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我们将积极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努力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充分体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对外,进一步发挥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对内,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当好服务长三角发展的大平台、大通道、大跳板。
(本文图片均由浦东新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