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带卡了!”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前来就诊的曹先生发现忘了带医保卡。工作人员告诉他,只要用手机绑定自己的医保卡,就可以看病就诊。不论是挂号、就诊、取药,还是入院办理、出院结算,都可以仅凭一部手机就完成。
医疗保障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依靠大数据支撑,上海居民看病实现“脱卡支付”,长三角居民异地就医也可以直接刷医保卡结算,费用负担也进一步减轻……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群众的就医体验,正因技术赋能而变得不同于以往。
就医办事更方便
像曹先生这样不带医保卡也能顺畅就医,得益于去年本市推动的医疗付费“一件事”改革。不仅看病就医方便了,办理医疗费报销也顺畅了不少,依靠数据互通、流程优化,办理环节从4个减少到1个,办理时间从30个工作日缩减为14个,申请资料从原来最多44份减少至最多12份。而通过“一网通办”线上申请,参保人甚至可以实现“零跑动”办理。
让群众就医办事更方便,是医疗保障的数字化转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如今,已有45个医保服务事项接入“一网通办”,过去一年里,全市医保“一网通办”办件数达到308.1万件,其中“全程网办”14.2万件。在医疗耗材审定、约定服务审定、自制制剂审定等3个医保行政审批事项中,承诺办理时限由原先的合计270个工作日减少为55个工作日,所需要的材料数量也从21件减少为3件。经办服务不断优化,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
在长护险服务失能老人的过程中,数据也为精细化管理服务质量赋予新动能。在护理站内,工作人员可以对服务现场远程传回的相关服务数据进行分析,精确识别服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服务位置是否发生偏差、服务时间是否不足、项目是否合规等,解决了以往管理者远离服务现场,难以跟踪管理服务情况及质量的难题。
日前发布的《2021年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到,今年上海将打造标杆性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其中就包含了深化“便捷就医”的示范场景应用。
“医疗保障应用场景丰富、高频办理事项较多,医保部门要努力通过数字化转型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群众现实需求。”上海市医保局局长夏科家表示,要把改善市民就医体验、便利市民使用医保服务作为突破点,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医保事业发展、提升医保服务能力的“牛鼻子”,提升医保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跨省就医更顺畅
“以前在青浦看病,要回嘉善先备案,跑来跑去有些麻烦,现在可以免备案、直接刷卡,非常方便!”嘉善人杨阿姨退休后跟女儿一起生活在青浦,使用的仍是嘉善医保卡,由于患有高血压,每个月都要跑好几趟医院。
去年8月,上海市青浦区、嘉兴市嘉善县、苏州市吴江区三地实现医保一卡通再升级,示范区内群众无需备案异地就医即可直接结算。早在2019年,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就已在长三角41个城市全覆盖,患者在完成备案后,就可省去往返奔波报销之苦。接下来,医保部门还将进一步探索长三角地区更大范围内实现免备案就医。
互联网医院的异地医保直接结算也在长三角率先开通。通过“互联网+医保”,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工作以及转诊治疗的参保人将可以共享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上海市医保局透露,随着试点稳步推开,更多长三角城市和互联网医院将陆续上线开通。
群众的便利源于制度的不断优化,也源于数据的互联互通。在异地就医信息服务平台和“一网通办”平台的支撑下,跨省联办的信息壁垒得以打通,长三角医保公共服务更加均衡、精准,群众真正享受到了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民生红利。
看病费用更合理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为了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医保部门也依托大数据开展了不少尝试与探索,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同一种病,在不同医院治疗,可能费用、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导致了医疗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也导致患者看病就医的费用不甚明确。2019年以来,本市落实国家要求,开始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同步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病种分值付费改革试点——简单来说,就是对相同病种、相同治疗方式按同一标准“打包”付费。这样一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促进医院控制成本,选择更加高效合理的诊疗方式,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53岁的张女士就是这一试点的受益者。去年3月,她因腹部阵痛来到第十人民医院接受肠镜检查。医生发现她右半结肠肿瘤,按照结直肠肿瘤一体化诊疗模式收治入院,22小时后就完成了肿瘤切除手术,相比全市平均3.93天的等候时间大大缩短,同时4.77万元的治疗费用也比市级医院平均的6.18万元降低了不少。
“通过试点改革,我们将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让医保费用支付更合理。”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医保部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进一步关注群众在看病费用之外的生命健康指标,同时继续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让群众通过“智慧医保”享有更多便利、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