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怎么干?看上海市郊小村的生动实践

唐小丽

2021年04月03日08:10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米粒大小均匀,色泽晶莹剔透,煮熟后油润透亮,口感软糯顺滑……“热饭好吃,冷饭也好吃!”去年底上海市嘉定区举办的优质稻米品鉴会上,馥垚果蔬专业合作社选送的大米得到了不少市民的纷纷点赞,并一举拿下金奖和最佳人气奖。

一举拿下金奖和最佳人气奖的优质大米。受访者供图

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成了新时代农场里的“追梦人”

“米饭要好吃,既与稻米品种的选育有关,也和种植方式有关。”在嘉定区华亭镇双塘村,合作社负责人陆云亭介绍道,为了保证大米的品质与口感,从前期的选种、晒种、浸种,到中期的催芽、育苗、插秧,再到最后的收割、脱谷、包装,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把关、精细管理。

提到陆云亭,在嘉定已是颇有名气,身为一名“85后”,陆云亭无疑是乡间少见的年轻农场主。大学毕业后,他曾经有一份专业对口且稳定的工作。2012年,24岁的陆云亭选择了辞职,回到双塘村投身农业生产。

“就想在家乡的土地上,当一名现代化的农民。”谈及回乡的初衷,陆云亭笑道,“当时肯定很多人不理解,而且因为自己不懂农业,不懂技术,只是看老一辈怎么种,跟着学,前两年一直在亏损,家人都急得想让我重新回去上班了。”

但陆云亭不甘心就此罢休,他开始参加市、区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班,跟着专家团队到各区县示范点学习取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难题,随时跟专家或认识的行家里手请教,终于,陆云亭的家庭农场扭亏为盈,闯出了一片天地。

陆云亭在水稻田里工作。受访者供图

更为难得的是,陆云亭的500多亩稻田从不使用除草剂,一直采取人工拔草的笨办法。“实话说,人工拔草的成本是很高的,拔草的季节正值大热天,农村里能雇到的基本都是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不愿意干这活儿,农民拔草也只有一早一晚两个时间段,大太阳下是不敢干活的,怕身体吃不消。”

当然,这笔账陆云亭心里算得很清楚,拔草的农民一人一天100块钱,一天只能拔六七分地的草,而用除草剂的话,1亩地只需要五六十块钱,这样对比下来,人工拔草的确非常不划算,甚至有拔草的农民都替陆云亭觉得“亏大了”。但这么多年下来,陆云亭始终坚持不用除草剂,“这样种出来的大米口感好,而且土壤也不会受到污染,土质不会下降。”

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受访者供图

谈及新时代的农业应该怎么发展,陆云亭说,机械化和数字化都是趋势。如今,陆云亭的水稻田里,喷洒农药和化肥用的是农业植保无人机,陆云亭还专门为此参加培训,考取了上岗资质证书。一架无人机工作8小时,能完成300亩地的作业量,“这要放在以前,5个人忙活一整天也只能忙活完200亩地,效率是大大提高了!”

在陆云亭的水稻田里,还安置了一套水稻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测报系统,包括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害虫性诱测报灯等。据陆云亭介绍,这套设备可实现远程实时监测种植区农作物的虫情、苗情、墒情、灾情和作物生理数据等农业信息,也可远程手动操作拍摄虫情、苗情图片,还能协助有关管理部门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苗情动态等工作。“去年和前年的稻瘟、稻飞虱等病虫害都通过这套设备监测到了,可以帮助我们防灾减灾,保障安全生产,从而提高经济利益。”

水稻病虫害智能化监测预警测报设备。人民网 唐小丽摄

如今,陆云亭的水稻田也成了“网红”打卡地,时不时会有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农业知识,陆云亭的两个女儿更是一有时间就跑到田里玩泥巴,7岁的大女儿还憧憬着“长大后要做一名快乐的农夫”。

学生们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收获的乐趣。华亭镇供图

建设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新家园,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白墙黑瓦,落英缤纷,白鹭翻飞,岸绿水清……在陆云亭出生的双塘村,你想要的诗和远方都可以寻觅到,也难怪陆云亭不顾一切要回乡做农民了。

双塘村位于华亭镇西北部,东、北毗邻江苏省太仓市,历史闻名的郑和下西洋水道——浏河横贯东西。近年来,双塘村围绕“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发展主线,不断补齐短板,整合资源优势,融入特色亮点,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双塘村一隅。华亭镇供图

双塘村到底有多美?听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爱忠娓娓道来。“我们村里有浏岛自然风景区,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因四周环水形成了独特的岛状环境,也正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浏岛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植被群落。同时,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丰富的植被和良好的生态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天然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在位于浏河大桥南侧的“浏缘”廉洁文化主题公园,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这里原来是双塘村外贸仓库,聚集了五金加工、家具制造等领域的小工厂。经过拆违整治和重新建设,如今这里一改脏乱差旧貌,“变身”成为一座集休闲、健身、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廉洁文化主题公园。

“村里像陆云亭这样的匠心农人还有不少,”谈起双塘村的能人,陈爱忠更是如数家珍,“我们还有巾帼女能手李新,她在双塘村默默耕耘几十载,喜欢尝试新事物,在各方专家的指导下,成功种植出了华亭地区第一批哈密瓜。还有职业农民标兵刘克坤、朱建新等等,他们都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

稻花香里说丰年。华亭镇供图

“村民绝大多数的土地都已经流转了,每年都有土地流转的补贴,每家还剩一点自留地,种点农副产品,可以自己吃,也可以拿去卖。”陈爱忠说,不少村民还会在农忙季节到各个农场打打工,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今天过来种玉米,一天能种两垄地吧!”正在陆云亭的农场里工作的李秀娥阿姨笑言自己闲不下来,“今年75岁啦,一辈子做农活做习惯了,农忙的时候都会过来干活,干一天就有100块钱。家里的地基本上都流转了,每年有流转费,自己还留了一亩地种些粮食、油菜,蛮好!”

航拍双塘村稻田。华亭镇供图

眼下,双塘村正在创建上海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事业发展的落脚点是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乐在华亭’‘乐在双塘’成为更多人发自内心的认同。”陈爱忠表示。

(责编:唐小丽、金煜纯)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