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智慧出行、绿色发展的“快车”

2021年03月11日14: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搭上智慧出行、绿色发展的“快车”

  “乘势而上,再创辉煌。时代给我们青年工程师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备战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线施工工作之余,杨曾不止一次地阅读了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大工程,川藏铁路需要面对崇山峻岭、地震频发、季节冻土、高原缺氧以及生态环保等建设难题,被称为“最难建的铁路”。而这并没有难倒中国的建设大军。

  统计数据显示,到“十三五”期末,预计我国铁路运营的总里程将达14.6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约为3.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同样稳居世界第一。据测算,在我国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铁路运营已覆盖99%,高速公路覆盖了98.6%;高铁运营覆盖了95%的100万及以上人口的城市;241个民用机场则覆盖了92%的地级市。

  有人说,那些藏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成绩单里的数字,不仅让老百姓越来越有获得感,也让人更有理由憧憬未来。

  改革向新——

  硬核成绩单背后的“关键词”

  3月5日上午9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使命步入人民大会堂。在千里之外的长春,一汽红旗工厂的员工也准时集中在电视机前,收看开幕式直播。

  “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2020年,中国依然能够保持经济增长,打赢了全面脱贫攻坚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稳定增长汽车消费,这对于我们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看完开幕会后,有员工感慨说,“我们要立足本职,鼓足干劲,以高标准的工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工业链更涉及诸多行业,具有高科技密集集中,拉动消费、带动就业能力强等特点。

  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从“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到“科技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这份硬核“成绩单”背后,汽车业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留平看来,在这种时候,央企就是要坚决发挥带头作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克时艰、复工达产。

  据他介绍,早在去年1月27日,一汽就成立了疫情防控生产协调组,在集团层面统筹推进复工复产,并且实时判断疫情对复工复产造成的影响。同时,为对冲疫情影响,一汽进一步加大开源节流的力度,创新实施线上营销、云上研发等举措,“千方百计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在2020年的特殊战“疫”中,汽车企业一边捐钱捐物、组织应急车队提供出行保障,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转产防疫物资;一边积极组织复工复产,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全球汽车业本就处于百年一遇的产业变革大潮中。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新技术的驱动效应愈发明显。

  “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生态化,将重构汽车产业业态、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对每一个企业来讲,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必须在这场变革中,迎接挑战、抓住机会,成为新时代的‘开创者’、旧时代的‘告别者’。” 徐留平预测说,未来一段时间,尤其是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在不久前的新闻年会上,中国一汽公布的成绩单印证了这一观点。2020年,一汽实现整车销量370.6万辆,同比增长7.1%,市场占有率达到14.6%,不仅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市场持续下滑的双重不利影响,并在经营发展上取得了新成果。

  徐留平表示,只有“勇于改革、善用改革”,一汽才能够走出一条胜利之路。“十三五”期间,一汽全面开启重构新时代全新管理体系,深入推进业务驱动数字化转型,完善科技创新机制,通过机构优化和管理改善,实现了创新研发的战略转型。

  与过去单纯依靠“大水漫灌”刺激经济的老路不同,汽车业的这一轮转型升级转向了对改革、创新力度要求更高的领域。这也为央企、民企和互联网领域的“新玩家”提供了更大舞台。

  正如徐留平所说,汽车产业错综复杂、高度竞争,又处在“颠覆式”深度转型之中,更加要求企业“看清本质、把握规律,制定正确且可行的战略”。而“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寻找汽车强“芯”剂——

  创新只有进行时

  “回顾‘十三五’,我国基础创新能力取得很大成绩。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和位置越来越重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也更加合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也正在形成。”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要想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方面必须要过硬。

  2020年年底几乎席卷全球的“汽车芯片荒”印证了上述观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重点关注了汽车芯片领域。

  “受国际局势、全球半导体原材料和产能紧张、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汽车芯片存在断供风险。”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告诉记者,从长远看,汽车芯片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主要“卡脖子”环节。

  朱华荣建议说,一方面设立汽车产业核心芯片及生产设备国产化重大专项,并加强标准制定,设立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引导建立良性、有活力的产业环境,强化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入。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降幅比上年分别收窄5.5个和6.3个百分点,回暖速度明显。此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信息娱乐等对汽车芯片的需求和要求均在不断升级,汽车芯片已成为支撑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

  由于目前汽车核心芯片主要依赖进口,此前日本东北海岸发生地震和美国得克萨斯州遭遇暴雪天气,导致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吃紧”。

  “汽车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关键零部件则是汽车之本,强国之本。关键零部件不强,整车不强、汽车更不强。”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表示,中国汽车“要强国应先强芯”,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解决汽车芯片问题,并加强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两个不动摇,分别解决长期和短期问题”。

  曾庆洪建议说,建议加大对汽车电子产业链的精准扶持,制定并落实汽车半导体及关键电子零部件的专项激励措施,改变国内芯片投资不积极、“上热下冷”的现象。“目前,从整个芯片产业链看,大家对于汽车芯片的投资过于保守,导致汽车芯片的产能被挤占。”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认为,单靠一股力量很难推动车规级芯片的国产化,需要政府牵头、整车企业联合对头部芯片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陈虹建议说,汽车芯片可按照“两步走”顶层设计路线进行。“第一步由主机厂和系统供应商共同推动,扶持重点芯片企业;第二步主要由芯片供应商推动,形成芯片供应商内生动力机制,解决技术门槛高的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问题。”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系,要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就是既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总量,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为了保持产业链完整。我们要实施强链补链行动,把弱项和短板补齐。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系。在任何时候,制造业都是支撑,都不能‘掉链子’。”他强调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能搞盲目重复建设,要防止“一哄而起”。

  绿色出行——

  碳中和的关键拼图

  事实上,除了众多代表、委员支招的汽车芯片,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也是此次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有分析认为,这一目标显示出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庄严的目标承诺。

  “实现这些目标的底气在哪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植树造林是两大发力方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告诉记者,在“十四五”征程开启之际,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推动绿色发展,离不开汽车、出行产业这块“关键拼图”。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私家车用户的销量增长超过了30%,特别是非限购城市的对私新增用户同比增长超过了40%。这说明随着使用环境的逐渐优化,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步打开对私市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朱华荣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但要在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新车销售20%左右的目标,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

  他建议说,除了优化新能源汽车在使用端的管理,还要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例如,各地方政府与国家战略规划要保持一致”;同时建立“积分池”管理机制,调节积分供需;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应用。

  据介绍,为了加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长安汽车计划在2025年实现产销360万辆。同时,长安将加速智能化核心技术培育和产业布局,加速全面电动化。

  在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看来,新能源汽车正是传统消费升级的“代表作”。“传统消费的升级潜力还是很大的,比如传统消费‘四大金刚’——家电、家居、餐饮、汽车,占了我们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就拿汽车来说,新能源汽车消费有较快增长,一些地方逐步有序取消对购买新能源车的行政性限制,也会释放出一定消费潜力。”

  “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首先要有稳定的市场环境、稳定的价格预期、多样化的市场选择,这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同时发力,给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表示,刺激消费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消费的意愿,二是消费的能力。

  他认为,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依赖于宏观经济基础面,而汽车产品价格水平取决于生产技术、生产效率的提升。“鉴于目前国内经济持续回暖,汽车市场也逐步回稳,汽车和出行消费持续稳定增加,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青年在“十四五”找到人生舞台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这为各行各业的青年提供了新机遇。

  “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盘和林表示,人才储备、配套设施、产业协同和商业模式都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无论汽车、高铁、民航还是共享出行,只有做好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才能实现科技进步与产业经济的相互促进。

  他建议说,相关从业人员要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即便在岗也要积极创新,结合自身知识和现实生产情况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借助互联网媒体等渠道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并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转型战略。

  作为中铁五局一公司拉林铁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项目总工程师,杨曾对此深有感触。过去6年,在川藏铁路的藏噶隧道和桑珠岭隧道,杨曾和同事们与超高地温、凶猛岩爆打过不少交道。

  冰水沉积层、连续富水断裂带以及软岩大变形等特殊地质,这里几乎都有。”杨曾回忆说,施工中曾遇到高达89.3摄氏度的高温岩石,这几乎在国内外所有交通隧道施工史上都没有先例可循。

  尽管拉林段工程施工难度大、工地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以杨曾为代表的50多名年轻技术人员在这里经受住了锻炼,在实践磨砺中积累下丰富的青藏高原特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管理和技术经验,成长为新一代隧道施工技术专家和骨干人才。

  “无论是‘新基建’还是‘十四五’规划,都可以看作是我们青年人建功立业的舞台。”杨曾坦言,对于自己来说,“勇于担当”的含义就是,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时候,用自己的智慧想出办法。

  2020年12月31日,随着最后一根正线轨道铺设完毕,拉林铁路距离开通运营又近了一步。“现在高铁出行越来越方便,城市圈好像变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像也变近了。”杨曾的感慨正是“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发力点。

  3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展5G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

  在曾庆洪看来,在基础设施、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实现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划目标。

  “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他建议说,在保障现有“单车智能”技术路线的同时,更多支持“车端智能+网联共享”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鼓励车辆安装V2X设备并强化其路权;同时加强道路建设及维护的规范化、作业网联化,以降低智能网联驾驶技术开发的难度,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适应性、可用性。

  “企业自身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具备的比较优势,加快产业链纵向整合步伐,探索横向合作方式,以节约交易成本,并发挥规模效应。”盘和林表示,无论是企业还是青年奋斗者,都应该通过加强创新来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从横断山脉中繁忙的隧道,到凝聚着全行业关注的汽车芯片,在每个人享受智慧交通、绿色出行的背后,既是过去最好的成绩单,也是未来“十四五”再创辉煌的强大底气。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