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座老公园今年也将焕发青春。
打造“公园城市”,上海今年将新增各类公园120座,同时启动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与此同时,多座老公园今年也将焕发青春。
经过近两年的改造提升,3月5日,年逾不惑的上海植物园牡丹园重新开放,预计3月中旬至4月上旬,园内汇集的近200种、2万余株国内外牡丹将先后进入盛花期,它们中的大部分花期在两周左右。
牡丹园是上海植物园最早建成的专类园之一,也是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上海各座公园内规模数一数二的牡丹园,陆续收集有100多种国内外牡丹。
以前的牡丹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牡丹园基础设施老化、立地条件退化,不利于种质资源保护,展示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于2019年开始封闭,实施景观功能提升工程。
改造后的牡丹园对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由牡丹展示区、锦葵科蓼科展示区、林荫游憩区、广场活动区和景观林带区等五大区域构成。
其中,牡丹展示区包括牡丹园原有核心展示区和园西侧新增区域,设有展示书画诗词的古典庭院“牡丹亭”以及“牡丹仙子”雕塑,彰显牡丹花文化所传达出的人文内涵。
牡丹原产我国秦岭一带,耐旱怕湿,若移栽到多雨潮湿的江南地区,很难存活,所以一直有“自古江南无牡丹”之说。
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王玉勤表示,“自古江南无牡丹”之说还是绝对了些,查阅文献,可以发现不少古人试图在江南栽种牡丹并且成功的蛛丝马迹,只是在江南要种活、种好牡丹,的确不容易。
“尤其是上海夏季的‘桑拿天’,牡丹一旦在烈日长时间的照射下‘中暑’,就很难救活。”王玉勤告诉记者,此次改造过程中,大多数牡丹在确保观赏效果的同时,兼顾了后期养护的需求,种植在园内既有的香樟树等树木下。
有树荫保护,牡丹可少受曝晒之苦。园内一些区域还设置了自动喷淋装置,可随时给牡丹浇水降温。
上海的梅雨季也让园丁们头疼不已,因为牡丹在连绵雨水下容易烂根。记者在牡丹园内注意到,所有土壤均替换成经过专门改良和调配的疏松土,且堆成了自然的坡道,排水和透气性佳。
全新的牡丹园引进的40多种日本牡丹,在上海比较少见。比如粉红色的“八千代椿”“村松樱”,红色的“旭港”“太阳”“芳纪”,还有复色的“岛锦”。
“岛锦”一花双色,有半红半粉、红条粉条相间等颜色,有时也会开出原种“太阳”的全红色,与中国的“二乔”牡丹并称世界上最著名的嵌合体牡丹。
此外,较为稀有的绿色系牡丹,如“绿幕隐玉”近期也已露出花骨朵。上海植物园专家表示,如果近期温度站稳20℃,积温累计超过1天,“绿幕隐玉”就可以和市民游客见面。
芳纪牡丹
岛锦牡丹
含苞待放的绿幕隐玉牡丹
牡丹园率先开园后,上海植物园另一大工程北区改扩建工程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2022年8月全面竣工并对市民游客开放。
上海植物园北区改扩建工程是2020年上海市重大工程预备项目,其定位是“上海大花园”,总用地面积22.24公顷,东起龙吴路,西至潘家塘河,北至罗城路规划红线和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用地边界,南临张家塘港。
上海植物园北区改扩建工程俯瞰效果图
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古猗园今年针对园内古建筑启动了修缮项目二期工程,此前的一期工程在今年春节前顺利完成。
此工程是古猗园近40年来规模最大的保护性修缮项目。该项目修缮范围集中在猗园景区戏鹅池区域,包含缺角亭、不系舟、浮筠阁、白鹤亭等单体建筑,预计今年上半年完工。
古猗园内的不系舟,又名书画舫
实施面积约184公顷的滨江森林公园二期,也将在今年年底基本建成。滨江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将营造景观优美、水绿相映、充满活力的七大景观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