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七日谈︱挑战面前,改革开放仍是“关键一招”

巨云鹏

2021年03月08日09:0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3月的第一周,全国两会如期在北京举行。

对于不少赴京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来说,如果说去年延期参会时还心有忐忑,那么今年的“如期”已然给了他们充分的信心: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眼下的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是胜利者。

这种信心,不只建立在战胜病毒上。这一年,脱贫攻坚战全线告捷、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我国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一个;严重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面前,党政军冲锋在前,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

2020年,我们在窘迫、恐惧中开始,但很快就调整状态,迎难而上,实现了“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史大事在特殊年份聚集,带给人的思考也更具体而深刻,为什么我国能够战胜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挑战?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勤劳付出、共克时艰,诠释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彰显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

而在操作层面,报告指出:去年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解放日报》两会特刊

且从上海的个案谈起——受疫情冲击,去年一季度,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下跌6.7%。肩挑全国近十分之一财政收入重担,上海如何应对“压力山大”?对彼时的上海,疫情防控很快见效,但源自经济的挑战则更加紧迫。

去年二季度,除了疫情防控外,上海市政府共召开11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包括《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有关情况,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支持政策及建设推进情况,《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促进产业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相关情况,《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促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情况……其间,“改革”始终是高频词汇。

在促进产业投资若干政策措施中,总结“特斯拉经验”被置于重要位置。特斯拉项目落地正是制度创新的结果。犹记两年多前上海发布100条开放新政,放开引入国外新能源汽车,放开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才能“第一个吃螃蟹”,才能催生“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特斯拉经验”。

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汽车业,上海特斯拉却于去年2月10日早早复工。在临港管委会帮助下,复工后产能很快超过疫前水平。更在上海发布国产Model 3长续航版车型,补贴后价格低于业内预期,受到市场热烈追捧。

“放管服”改革最深入的地方,就是企业“用脚投票”选择的方向。在“特拉斯经验”诞生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一年内总投资3345亿元的517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被誉为上海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实践证明,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于上海来说,开放在过去一年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更为直接,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5万亿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2.3亿美元、增长6.2%,均创历史新高,也直接帮助全市经济取得全年1.7%的正增长。

在挑战面前,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了“关键一招”的功力。

把镜头拉远至全国来看,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重大举措陆续推出。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即便是在人员流动困难、隔离措施严格的情况下,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仍然没有止步。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一大批改革举措已在路上。更掷地有声提到,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

上海立即应和。市委书记李强3月7日在人民日报刊文强调上海聚焦“四大功能”,首先就是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重点聚焦提升国际化水平,提升集聚和调动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

而许多来自上海的代表、委员也跃跃欲试。陈靖代表希望,“赋予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更大的改革开放自主权,鼓励上海先行先试,加大压力测试,代表国家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陈晶莹代表也建议,“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拓展离岸金融贸易,促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以便提升新片区的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及开放服务能级。”

在改革开放中创造浦东奇迹的上海,深知在已经到来的“十四五”,改革开放仍将是中国发展最大红利,也是应对不确定挑战之际更积极、更确定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终能毕其功。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