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请来这些“大咖”,上海要传递何种信号

2021年02月10日08:50  来源:上观新闻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上海必须踩准的步点

2021年转眼过去了1/12。在市“两会”已经召开,全市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已获通过的情况下,上海业已谋定的多项战略任务,到了加速发力之时。

上周四,10名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被请进上海市委会议室。他们包括:

杭州云栖工程院院长 王坚

同济大学校长 陈杰

海尔集团总裁 周云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锡明

腾讯集团副总裁 张立军

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陈睿

滴滴出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程维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范渊

商汤集团首席执行官 徐立

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 徐习明

这是上海首场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专家咨询会,市委书记、市长等多位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已显规格特别。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明确表示,上海“已经到了必须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时候”。这件“上海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要“力争在开局之年抓出新成效、见到新气象”。

城市数字化转型议题提出以来,这个概念在上海迅速升温,并展开一系列框架性布局。

去年底,上海正式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并通过市级层面的《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一个多星期前结束的上海“两会”上,城市数字化转型亦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对上海而言,迫切提出并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并上升至“战略”的高度,有其时代背景,亦与超大城市自身的特性相关。

市领导在会上明确表示,数字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不可错失的大机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上海在“十四五”的头上必须踩准的步点——数字化是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亦是解决诸多瓶颈问题、治理难题的方法。

“数字化”本身不仅着眼“数字”,更重在“化”,这是此前被多次强调的观点。去年11月的市委全会就明确,上海要推进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应当是一次“系统性谋划、革命性再造、持久性攻坚”,其目的是要推动整座城市发展方式、治理方式的“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

“十四五”规划明确的数字化转型三大领域——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亦表明数字化转型应当是一个全域、全方位、全周期的过程,需要深层次、整体性的赋能与革新。

此番专家咨询会上,上海进一步明确数字化转型的“16字方针”,即“谋划为先、应用为王、技术为基、制度为要”。从中不难读到这种全周期的改革思路。而在其中,底层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端的场景开发,又显得至关重要。

从上海市委延请的专家名单中,多少就能看出一些侧重——其中半数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专家,半数则是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具体领域又涉及工业互联网、数字生活、数字消费等多个方面,很多涉及对传统产业和城市治理方式的改造升级。

李强在会上就表示,上海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打造“城市数字底座”、搭建“城市智能中枢”,并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技术保障,以此优化整座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场景应用,则被视作“牛鼻子”,要求“坚持以用户视角看待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出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应用场景”,并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更大程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开放更多场景,“把城市塑造为最新技术、最新应用的最佳试验场”。

唯有开掘并掌握前沿技术,并使之在大量应用场景中接受检验、复制推广,整座城市才能通过数字化实现持续的升级。这有赖于充分的研发投入,和在城市治理中的开放思路,破除种种制约转型的观念瓶颈、制度瓶颈、政策瓶颈。

也是在持续的场景开放、制度开放中,整座城市的经济、生活、治理等各领域方能真正得到数字化的赋能,从而“全面激活千行百业新动能,全面打造数字生活新范式,全面构建数字治理新模式”。

同时,前沿技术的汇集和应用场景的涌现,尤其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作用的充分发挥,本身都是开放合作的产物。

此番咨询会上的专家,有不少来自上海以外;数字经济领域的不少头部企业也来自上海以外。能否吸引其在上海布局谋篇、集聚发展,或者未必“为我所有”,但能够“为我所用”?专家咨询会上有这样的信号,其本身也正是一种信号。

对上海来说,这种信号关联的,并不仅限于数字化转型一个议题。

主持召开城市数字化转型专家咨询会前,李强连续安排了两次调研。2月2日,他前往沪西调研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次日,他则前往浦东,调研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

这两次调研,一东一西,均围绕“开放”,可见对内对外开放之于上海“十四五”的特殊意义。

无论是西侧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还是东侧的自贸试验区,在经过了此前数年的发展积累之后,新阶段下,都亟待通过更高水平的、带有突破性质的改革集成与制度创新,实现进一步的迭代升级。

已进入第8个年头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就被要求进一步强化核心功能、提升服务能级,“以优质产品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贸易、技术、文化等各方面互联互通,打造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和投资、贸易、文化往来的综合性开放合作大平台”。

而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承载区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则被要求“强化国际定位、彰显开放优势、提升枢纽功能”。

具体而言,这里要着力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级,并以高水平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开放历来被视作上海的“最大优势”,也是立身之本。如今置身新发展阶段,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放之于上海的语境有所变化,但内核并无改变。在全球化遇阻的大环境下,这座城市仍要——或者说“更要”——打造出开放枢纽门户的强大功能。

一方面,面向长三角和全国,是上海需要明确的站位。作为中心城市和“龙头”,这里的作用和价值,首先就在于对国内实现高能级的辐射、带动、引领。

另一方面,坚持面向全球集聚、配置资源,在新的全球合作竞争中占领主动、占据先进,仍是上海不变的追求。

这座城市在新的五年乃至十五年中的迭代升级,都不会也不可脱离全球视野。这从几个奋斗目标的名称中就可见一斑——虹桥商务区建设着眼的是“国际”开放枢纽,而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则是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