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家庭马欢花家庭 用点滴行动践行文明风尚

王文娟

2021年01月08日10:15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还未开口,就满面笑容,这是马欢花给人的第一印象。

热情、融洽、和善,这是马欢花和她的家庭成员在邻里和同事间的形象。

2020年11月,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上海市金山工业区的马欢花家庭荣获了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何以获此荣誉?“马欢花一家人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将大爱无私的志愿精神代代相传,以‘小家’带动‘大家’,传递着一家人积极的生活态度、进取的精神与向善的力量。”这是金山工业区妇联副主席刘梅的评价。

凡人微光,“热心肠”马欢花

马欢花是高楼村的工作人员,在这之前,她在工业区文明办、胥浦村、朱行居委会,以及超市、企业工作过。不论在哪里上班,她总是别人眼中的“热心肠”。

“那时候她第一次上门来家里看望我们,满脸笑容,特别热情和气,当时就觉得这个姑娘特别好。”66岁的华新龙大叔回想初见马欢花的情景。

“我们家里有什么困难,只要一个电话,她就会过来帮忙,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华新龙大叔住在胥浦村,近五十岁的那一年,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女儿,从此老伴两人相依为命。

2015年,刚到胥浦村工作的马欢花了解到老人的家庭情况,开始操心起老人家的事,几乎每周一个电话问候,逢年过节前去探望,还经常组织老人参加活动,而这份工作一坚持就是五年。

有一年夜里,差不多十点钟,华大叔的老伴突然头晕得厉害,这可急坏了老人。焦急之下华大叔拨通了马欢花的电话,没想到马欢花和家人立马驱车赶来,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并帮忙挂号、办理住院手续等,忙前忙后将老人安顿好后才离开。在老人住院的这段时间里,马欢花也经常来探望,直到老人康复出院。

何文华阿婆是马欢花家的邻居,老家在山东。一次闲聊中,何阿婆提到了老家的饼很好吃,没想到马欢花记在了心里。在一次去上海火车站参加流动采血车志愿服务的时候,马欢花偶然看到街边有卖山东大饼的店,就买回来了几张带给何阿婆,让老人感动不已。

战“疫”一线,全家齐上阵

今年疫情期间,马欢花和丈夫、女儿、公公全家投入到抗“疫”一线:大年初一起,马欢花就着手动员组织党员群众参与疫情防控,组织开展“地毯式”排摸、带头缴纳3000元特殊党费、运用电子屏、横幅、集装箱宣传画营造浓厚的防疫氛围。公公吴永昌主动请缨担任社区道口志愿者,顶着刺骨寒风,风雨无阻坚守社区第一道防线;遇上志愿者不够了,休息在家的老公主动加入高楼村防疫志愿者服务队,参与道口值守;听说口罩厂急需临时工,大学放假在家的女儿吴一沁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加入青年突击队,到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当起了“女工”,帮助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口罩等防疫物资。口罩厂工作结束后,女儿又参与了朱行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疫情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全家一起录制公益宣传视频,倡议“守小家 为大家”,以家庭为阵地,助力疫情防控。婆婆陈丽华虽然身体不好,不能投入一线,但每天都做好后勤工作,为他们提供保障。

“马姐姐很能干,有想法,效率也很高,能感受到很踏实的热情,让我们年轻人敬佩、学习。”同事颜露渺说,“她身上的正能量是会传递的。”

厚植家风,三代人爱做公益

“小的时候我们影响她,长大了她影响我们。”马欢花的父亲马金明笑谈。

马欢花的志愿服务情结起源于父亲的教导。父亲马金明曾是一名军人,在部队时就入了党,退伍后从事乡村厨师工作,是远近闻名的热心人。马欢花清晰得记得小时候每年年三十,父亲都会扶着村里的独居老人曹爷爷来家里吃年夜饭。父亲说: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忙的时候,能帮就帮人家一把。这话深深地印在了马欢花的心中。马欢花求学时热心帮助老师和同学,在校期间就被评为“社会公益好心人”。参加工作后,她也一直践行着“能帮就帮人家一把”的理念。

在一次流动献血志愿服务中,她获悉一位“熊猫血”血型患者情况紧急、急需输血,而血站却库存不足,患者家属到处求助都快绝望了。马欢花立即翻出通讯录,逐个打电话联系所有认识的志愿者。从早上九点多开始,手机打得发烫,嘴唇也干得起了皮,一直到下午四点多,终于通过一位志愿者联系,帮助患者找到了适配血型。那一刹那,马欢花开心得挥舞双手,差点把手机抛出去。

从小受爷爷、外公、爸爸和妈妈的文明举动耳濡目染,女儿吴一沁,也从一名牵着家中长辈的大手参与志愿服务的“小小志愿者”,成长为一名热心公益服务的小青年。去年9月,还是大一新生的吴一沁主动提出早点去学校报到,做迎新志愿者。

(责编:王文娟、金煜纯)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