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如何细化?国内外专家支招

谢卫群

2020年12月15日10:1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以“改革与开放:双循环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主题的上海金融论坛12月13日在上海举行。论坛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展开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和思想碰撞,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理事会执行理事屠光绍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高金兼职教授李扬共同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与发展建议》,提出新发展格局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长期目标应进一步明确: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引领亚洲辐射全球、以开放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以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为标志、与纽约和伦敦并驾齐驱的顶级全球金融中心。

短短的几行字,勾勒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点发展领域,信息量很大。为什么如此定位?又将如何实现?且听国内外专家如何支招。

专家讨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十四五规划建议。

畅通“双循环”,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年。按照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要求,至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20年即将过去,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如何?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说,“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金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配置全球资源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金融力量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机遇与挑战并存。主动服务和融入新的发展格局,加快金融供给侧改革,把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着力点,进一步促进需求侧改革,加快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把畅通国内大循环文章做足,也把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文章做好。

“十四五”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上启下重要时期。屠光绍介绍,“报告”起草背景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开启了新阶段。比如中央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和结构的优化,都做出很多安排。在金融开放方面,这两年中国步伐很大,不光是金融服务业开放,也包括金融市场的开放,还有很多制度的开放。

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阶段性战略目标——今年年底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他认为,要认真总结阶段性战略任务,更重要的是根据新发展格局,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怎么在总结过去阶段性战略任务的推进和实现基础上,再提出新的规划。

过去十多年,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特点是以市场建设为核心,经过十多年努力,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瑞穗金融集团讲席教授、国际金融家论坛名誉主席王江说,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核心,是资源配置和定价的中心平台,为指导实体经济的宏观和微观决策起了重要指导作用。过去十多年,上海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中心。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额达1950万亿元;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有望突破2000万亿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上海金融市场的核心。近几年来,上交所围绕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四个市场和国际化业务取得不少进展。

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介绍,在股票市场方面,2020年,上交所总市值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证券交易所,仅次于纽约和纳斯达克。今年前11个月,上交所新增长IPO公司203家,IPO投资额是3200亿,这两个指标也排在全球首位。科创板上市公司202家,总市值3.2万亿。IPO科创板投资额则超过2800亿元,支持了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标杆企业,科创板初步形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的聚集效应和示范效应。

在债券市场方面,今年,债券市场余额达13万亿,投资额约6万亿,其中企业通过发债和资产证券化,通过上交所债券资产筹集资金3.5万亿。

上交所还有两个市场——基金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目前ETF市场交易所市场在亚洲规模上排第二,流动性是亚洲最好的。而衍生品市场,主要是为投资人提供更多风险管理工具,让投资人更加大胆购买股票。

国际化方面,上交所也成效显著:首创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2014年推出沪港通,之后推出中日ETF互联互通;2019年顺利推出(沪连通),同时,欧洲和其他一些亚洲地区,上交所也参股投资了证券市场。

有这样的发展基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底气翻开新的篇章。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现时的不完美,正是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报告”明确提出了203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目标,主要还是围绕金融市场而提——引领亚洲辐射全球、开放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以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为标志,顶级全球金融中心——几个目标比2009年19号文更进了一步,也比现在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这样的高标准,是针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现存不足而提出的。

部分中外专家通过连线发表演讲。

“继续将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体系基础设施来建设,非常重要”,王江说,“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流动性和定价功能,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以健全的市场功能作为唯一建设目标是一定要坚持的,这样才能避免短期的功利主义。”

他认为,市场建设首先要从结构的完善角度来探讨。中国有些市场的结构非常小,总体来看发展并不平衡。比如短期货币市场、国债、公司债、证券化资产及衍生品中,前面一些有相当规模,而证券化资产和衍生品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上海金融市场的质量和效率还值得提升。目前一些金融市场面临着限制和扭曲,比如国债市场和信用债市场。要在控制好系统风险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市场的市场机制,取消不必要的分割制约和限制。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相对稳定、有足够信誉、真正国际化的市场。

第三,开放还有提升空间。金融市场的开放应该双管齐下,一是目前已有的在岸市场全面开放,首先要内部开放,然后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际资本和机构;二是打造全球最高水平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就是有一个在岸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这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非常重要,这要有高度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法律、监管、风控和税收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只是纸上谈兵。

第四,要进一步探讨推动创新。应积极地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来开拓市场,开拓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包括科创板的完善、资产证券化体系的建立、衍生品场外市场的发展、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的现代化等。值得一提,是应该以金融科技和大数据为杠杆,形成后发优势,包括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来提高现有市场产品和服务的覆盖深度和效益,开拓新的市场产品客户,直接对接市场与个人和中小企业,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任务给出31条建议

今年夏天,“报告”课题组成立,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相关人员组成,屠光绍和李扬教授作为课题报告牵头人。

屠光绍介绍,关于建设目标和发展建议的主报告,对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任务给出了建议内容:首先是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完善和结构优化,其次是加快确定并巩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人民币资产中心的地位,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最后要在促进国内国际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良性互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报告》还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长期目标,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立足在亚太,同时辐射全球的,以开放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以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为标志,与伦敦和纽约并驾齐驱的全球金融中心。屠光绍表示,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上升,不光对中国经济自身提供越来越大的动能,因为中国是全球化参与者,对于世界发展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围绕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支撑,“报告”对“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8方面31条建议,细化了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举措。

上海新的交易广场开始启用。(上交所提供)

建议包括: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统一交易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增强国债市场流动性;完善资产证券化体系,拓展市场结构;丰富各类衍生品市场品种,扩大投资者参与度;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特殊资产市场;完善绿色金融交易市场。

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支持直接融资和科技创新:试点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允许民营、外资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不良资产一级市场;建立国家政策性科技银行。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推动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扩大外资机构业务准入范围;逐步开展各类人民币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建设亚洲国际中央证券托管机构;推进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依托跨国公司资金池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推动建设上海ESG投资国际合作促进机制。

依托临港新片区功能,建成全球最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先行区:试点本外币合一离岸账户体系;加快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金融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与国际高水平接轨。

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金融科技高地:完善国际化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信息数据库。

完善金融法治和监管,构建完备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在临港新片区建立金融法治试验区;在科创板试点建立更完善的证券集体诉讼机制;争取中央赋予上海更多金融管理权限;建立全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

加大人才资源聚集,提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善高端金融人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数据资产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保护;完善政府服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战略规划引领,形成多方建设合力:高度重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规划引领和统筹作用,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纳入国家规划体系;健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形成更有效的协同效应。

应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为谢卫群摄)

责任编辑:季觉苏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