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路街道打造全市首个社区法治服务中心

2020年11月13日13:57  来源:东方网
 

最近,临汾路街道居民们发现,在社区接受公共法律服务有了全新的体验:先在前台“挂号”,然后根据办理业务的类别,分配到相应业务室门口进行等候办理。这样的办理流程,让居民们感觉仿佛来到了医院——预检、挂号、不同诊室就诊,而且只要是和公共法律服务有关的事务,这里都能办理。 “准确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全科医院’。” 临汾路街道平安办副主任王骏介绍,这是街道今年全新打造的社区法治阵地,也是上海市第一个社区法治服务中心。该中心将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整合在同一个机构内,建立起“全业务、全流程”的一站式社区法治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和矛盾化解能力。

“来到这里,就像是进入了‘全科医院’一样,可以一站式、一条龙解决各类涉及到法律的矛盾纠纷,而不用再一个个部门来回跑。”王骏表示,这也是街道建立社区法治服务中心的目的——让公共法律服务以更主动、更快速的方式贴近群众,避免群众来回、重复奔波于多个部门,从而形成闭环式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真正实现让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记者了解到,临汾路社区法治服务中心于今年年初投入使用,目前正处于试运营状态。中心将之前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信访办、公共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工作室等“多中心”合并为“一中心”,并将司法所、人民调解、法律顾问、诉调对接、社区法庭、心理咨询等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有机整合,开辟出信访接待、法律诊所、邻纷调解、心灵驿站、安置帮教、一门通释、社区法庭、党群同心等八个服务室, 打破部门之间的空间阻隔和职责壁垒,着力实现矛盾化解“最多跑一地”。 “过去,群众遇到矛盾纠纷,可能要在几个部门‘往返跑’,甚至‘跑错门’。现在,我们把各个职能部门集中在社区法治服务中心内,群众只需要到我们中心挂号,各窗口既分工又协作,可以实现各类法律事项全链条处置,大大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临汾路街道司法所副所长张宇深有感触,并向记者举了一个手头刚结束的案例。一位家住临汾社区的居民张先生,由于车祸受伤,要与肇事者打官司要求经济补偿。他先在中心内找到专业律师进行咨询,然后考虑到张先生由于受伤后行动不便,他居住地在临汾路街道,事故发生地也在静安,因此将这起案件的开庭地点选在了该中心内的社区法庭——该社区法庭是静安区的首个社区法庭,同时也是上海市为数不多的具有实际审判功能的社区法庭。“真是没想到,从开始咨询,到找律师,再到最后的开庭,全部都能在家门口的法治服务中心内解决,这也太方便了。”案件办理结束后,张先生对该中心“一站式”服务模式表示满意。 专业力量组团加入,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临汾路238号的临汾路社区法治服务中心看到,十多位工作人员正在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大厅的服务台前,工作人员为居民登记所需办理的业务,并根据业务种类分配不同的接待室。再往里走,律师在法律诊所内为来访者讲解法律条款;人民调解员在挂有“邻纷调解”牌子的房间内,与两兄弟进行家庭纠纷的调解;来自派出所、市场监管所、交警大队、城管中队的执法人员一同在“一门通释”办公点内提供普法服务…… “很多社区矛盾,往往涉及很多方面,社区法治服务中心正是通过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多元方式刚柔并用,化解各类矛盾。” 王骏介绍,目前中心内有专业律师、居委会调解员、街道工作人员以及来自各个系统的一线执法人员,如此阵容“豪华”的专业团队,成为了该中心把法律问题最大程度化解在基层的强有力支撑。

年初,中心接待了一位王姓女士。“当时她来的时候,情绪很激动,说丈夫骗婚,要求马上打离婚官司,并要求对方给予数十万的经济补偿。” 王骏回忆,当时大家一边把王某引到了法律诊所,一边和居委会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原来,王女士去年在网上结识了家住临汾社区的丈夫,两人于今年年初在上海结婚,并生下一子。闪婚闪生加上婚后的生活琐事,两人之间的问题矛盾日益凸显,居委会调解过好几次皆无果。 在了解客观事实后,先由专业律师根据法律依据进行定性:根据婚姻法可依法离婚,但对方在婚内并没有法定过错行为,因此女方对于高额经济补偿的主张并不合理。“当时女方听到后,心情更激动了,不过我们马上就把她引到了一墙之隔的人民调解室,用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次调解。”随后,人民调解员通过法、理、情并用,让夫妻两人坐下来谈。 “一日夫妻百日恩”,随着调解的深入,夫妻俩慢慢不再那么敌对,王女士也根据此前获悉的法律依据,降低了经济补偿的心理预期,丈夫也表示愿意在能承受的范围内拿出一定的补偿。最终,两人顺利谈妥了补偿金额和儿子的抚养权问题,也顺利地离婚了。 对此,王骏表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是“有人情味”的创新举措,“许多居民间的小摩擦,还上升不到纠纷层面,但如果不能在有效时间内解决,就有可能升级到严重矛盾。真等到对簿公堂‘撕破脸’,可能更不利于邻里、家庭融洽相处,甚至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现在,通过专业团队组团化解,这些矛盾都能得到妥善化解。”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服务团队更加专业,目前中心还聘请了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开展专业的公共法律服务,尤其在婚姻家庭、继承、合同纠纷等居民咨询较多的领域,由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共同提供分析、疏导等服务。截至目前,中心共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38次,心理咨询服务35次。 “法治”+“服务”,这里能“找说法”更能“谈心事” 临汾路街道此次特意将公共安全党支部设在了法治中心,成立了“党群同心”服务室——在这里,定期会有街道党员干部进行接待,从原先的群众“往上跑”变为干部“往下跑”,成为党员干部服务居民群众的一线窗口,也是党建引领法治建设的阵地。

此前,有位90岁的老红军拉着儿子跑到该中心要找律师,认为儿子平日里虐待老两口,要求断绝父子关系。律师在接待时向老先生表示,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父母与亲生子女的关系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我国法律不支持断绝关系的行为。老先生一听到不能解除关系,立马就着急了,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务事,只要自己想办理手续就能成功。 就在这时,正好在“党群同心”服务室进行接待的街道党员干部小杨走出来,了解情况后,把老人家请到了自己的服务室。“我是打过仗的老红军,几十年的老党员了。看你也是党员干部,那我且听你说一说。”老人在得知小杨身份后,明显缓解了此前的对立态度。随后,小杨根据老人所说的事实结合居委会的反馈发现,其实老人儿子并没有虐待行为,只是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对老两口的关照不够,并在一些琐碎小事上态度欠妥,从而让生活作风一直很强硬的老父亲有了心理落差,日积月累逐渐对儿子产生了不满情绪。 于是,小杨边安抚老人情绪边向其通俗易懂地解释了法律条文,同时还叮嘱其儿子今后一定要多顾及年迈父母的心情和生活起居。在之后一个多月内,小杨还和居委会的党员干部们一起经常去看望老人家,与老两口谈谈心。“其实,老人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琐碎小事,只要我们用情用心,多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很多家庭矛盾就能圆满得解决了。” 小杨表示。经过调解,老夫妻俩和儿子的关系明显缓和融洽,老先生再也没有提过要断绝关系的话了。

通过法治+服务,让法治工作变得更加有温度。如今,中心还常设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服务热线,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服务,柔性化解因心理失衡而产生的重大、疑难、复杂以及各类群体性矛盾纠纷,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针对社区内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展安置帮教工作,通过对其进行政策引导、生活扶助、教育培训,帮助特殊群体顺利回归社会。法治中心内还设置了中途之家,为暂时无处落脚的特殊人员提供临时居所,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温暖。 王骏表示,临汾社区法治服务中心下一步将继续通过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发现和研判分析、多元化多层次化解体系,有效地将社区矛盾纠纷防患于未然、消除在萌芽、吸附在基层、化解于无形,做到“小事不出居委,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化解”,并以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和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指导,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贡献临汾智慧。

(责编:唐小丽、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