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上海浦东——
创造高品质生活新样本
11月4日夜,上海陆家嘴。
迎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灯光秀在音乐声中开启。浦江两岸,光影变幻。从“烂泥渡”中挺拔而起的陆家嘴,如今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地带,更是人们休闲、观光、居住的向往之所。
开发开放30年,浦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财政社会民生投入连续多年快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从均衡走向优质。如今浦东所追求的,既有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也有人民生活的高品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日益变成现实,一幅高品质生活新画卷正在这座现代化新城舒展。
一条路的发展变迁
昔日“工业锈带”,如今“世界会客厅”
浦东滨江水岸步道旁,22座望江驿沿江而布。宽敞明亮的玻璃房内,既有沙发桌椅、无线网络,还有书籍饮品、主题文化展示区。
多年前,浦江东岸还被船厂、工厂、码头所占据,是有名的“铁锈地带”。几年前,上海启动了“还江于民”工程,将江边的企业、工厂搬迁,让人民更多地亲近水岸。浦东率先作为,于2017年12月打通了22公里滨江岸线,并用一公里一座望江驿,点缀起沿江岸线。
沿江而行,与158岁的1862老船厂相遇。曾经锈迹斑斑的工厂,变身为集时尚、艺术、展演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儿童剧《先生,您好》的推介会就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举行。
在浦东东岸品美食、跑步、骑行,在曾经的造船车间、粮食筒仓看演出和展览,如今已成为居民、中外游客的新时尚。曾经的“工业锈带”,已然成为“世界会客厅”。
开发开放之初,浦东一度面临“文化沙漠”的尴尬。上海市、浦东新区着力实施文化“东进”,一大批文化设施陆续在浦东建成,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图书馆、中华艺术宫等成为突出代表。“十三五”期间,浦东又推进了“十大文体项目”建设,其中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浦东美术馆等地标性文化设施将在2021年10月前陆续竣工。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举办后的园区如何利用,曾是摆在浦东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世博园区欧洲馆片区,原先计划开发房地产,但新方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拿出沿江两平方公里多的黄金地块,建设开放式的文化公园。上海自贸区世博管理局局长徐欣介绍,根据规划,世博片区是上海重要的中央活动区之一,定位是“集聚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未来,世博片区将在‘秀外慧中’上下功夫。”徐欣说,“秀”即文化演艺展示功能,2019年246场演艺活动在世博片区上演。
10月30日,浦东文化艺术节闭幕。在3个月的时间里,包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在内的数十场不同类型的演出先后举行,每场都开放公益票,票价20至80元。“让高品质文化大餐走近普通观众。”浦东新区文旅局局长黄玮说。
一个社区的服务升级
“家门口”服务体系建成,“15分钟生活圈”形成
周浦镇周欣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分中心,张红女士前来更换社保卡,整个过程大约一分钟,“以往,估计得要半天时间。”像这样的服务点,周浦镇有多个: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两个分中心,一个延伸点,54个家门口服务站,提供的政务服务内容达212项。
居民生活所需的政务、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步行15分钟范围内均可解决——这是浦东着力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2017年起,浦东启动了家门口服务的工程建设。至今,全区已建设家门口服务站1300余个,覆盖了浦东所有的村居,实现了社区事务在“家门口”办理,健康诊疗等服务在“家门口”提供,实事项目在“家门口”对接,文化、教育、养老资源在“家门口”集聚。
30年前,人们用“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形容浦东的封闭与落后;如今,浦东宜业也宜居,各种公共服务触手可得,特别是“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得到显著扩大。
曾经,周欣社区内老年人就近看病难,周欣卫生服务分中心为居民提供就近配药、问诊服务。2018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推进。周欣社区中心还开设了“欣膳为老助餐中心”,为辖区老人提供堂食或送餐到家、送餐到点服务。
去年以来,浦东共盘活区级和街镇存量闲置用房142处,全部用于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老年人活动室等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6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超过2000个。
浦东持续加大托育资源供给力度,现有各类托育机构办学点近130个,逐步实现了36个街镇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全覆盖。周欣社区党委书记姚文红介绍,社区推进0至3岁幼儿托育服务:社区家门口服务港开设了亲子园,并正在新建一个托儿所;鼓励组建本土化社会组织,开办亲子乐园。
“近年来,浦东聚焦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问题,不断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打造品质民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说。
一张网的科技赋能
“城市大脑”更聪明,市民更安心舒心
“有红色信号出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辖区垃圾违规堆放的提示在大屏幕上跳出。地点在听潮五村西门口,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按键锁定,听潮社区迅速响应,垃圾第一时间被清理。
站在大屏幕前,从居住区、单位、沿街商铺等产生垃圾的群体,到垃圾处理的相关单位;从每天处理了多少干垃圾、湿垃圾,到哪个村居出现违规垃圾问题,信息一目了然。
浦东率先组建城市运行中心,开发了城市运行管理系统(简称“城市大脑”),推进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依托物联网、视联网等技术,‘一网统管’的神经网络延伸到百姓身边。”浦东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主任王礌介绍,在孤寡老人家中、城市易积水点位等处安装各类感知设备近4万个,数据实时传输到区城运中心和街镇分中心,并同步传输给管理人员手机终端。
在沪东新村,已有1000多户孤寡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家庭免费安装了“三件套”:烟雾传感器、红外感应器、紧急按钮。志愿者或居委会干部常可以看到信息系统提示:“李大爷24小时未出门”“陈奶奶出门8小时未回”等实时信息。一次,社区志愿者孙红英手机上收到紧急信号,一看是来自家住五莲路北小区的独居老人李宝福。她立即奔去,发现老人突发脑梗,连忙将老人送到医院。
“目前,浦东‘城市大脑’已在平台体系、治理要素、运行体征、智能应用、协同管理五大方面实现了迭代升级,使‘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更加可行。”王礌说。
金师傅日前刚把车开出工地,不到5分钟,就接到工地负责人的电话:“快回来把车冲干净再出去。”金师傅颇为惊讶:“偶尔一次不冲洗,也能被逮到?”原来,“城市大脑”开发了工地智能化监管模块,通过智能算法实现违规事项自动识别,可实时抓拍未戴安全帽、车辆脏等7类管理问题,做到智能发现、实时推送,实现精准监管和源头治理。
浦东城运中心的留言板上写有这样的观后感:“岁月静好,原来是有这么多人在幕后默默付出”“真厉害啊,它维护着我们的城市安全,使百姓更放心了”……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2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